本网特别报道:第四届“中国·培田春耕节” 2015-04-16 17:47:45 来源:东南网综合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农耕文化文明史。 |
建言: 王瑞琦:乡村建设村民要参与 “乡村建设村民要参与,有参与才会有爱有关心。”在培田举办的春耕节上,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瑞琦接受采访时说。她认为,村民才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村民不关心自己的村落发展,政府一手操作乡村建设,可能就会出现政府做了很多事情,结果村民又不喜欢,政府感到挫折和疲惫的现象。”村民要积极参与,彼此沟通协调,达成共同的目标。再跟政府去沟通协调,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请学者来参与,在讨论中修正这个目标,最终通过政府决策,推动乡村建设。 【详细】
周鸣鸣:教育事业是乡村建设的第一事业 在培田举办的春耕节海峡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上,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鸣鸣分享了卢作孚北碚的乡村建设经验。她认为,卢作孚提出的“教育事业都是乡村建设的第一事业”,在现在乡村建设中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周鸣鸣介绍,卢作孚把教育建设放在了乡村建设中的突出位置,他认为“乡村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培养的,所以努力建设事业的第一步是应努力教育事业。”周鸣鸣认为,要建设好现代乡村,首先要解决乡村人才流失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乡村教育。 【详细】
思考: 培田春耕节:乡村文化的复兴实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一轮返乡建设浪潮。一批城市知识分子和民间乡绅阶层认为发展乡村才是救国之路,热衷回到乡村开展各种事业,实现理想抱负。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从事乡建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1000多处。虽然这股实践热潮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被迫终止,但近百年来,知识分子从未放弃乡建尝试。 改革开放30余年,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导致乡村凋敝,社会问题高发。近年来,知识界开始频繁提起“返乡”话题,乡建实践有卷土重来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从乡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自发行动起来,为守护传统、重建乡土文化而奔走,他们的身影虽然孤独,却代表着乡村发展内生的力量。 【详细】
培田春耕节感悟:乡建文化的断裂 时隔一年,再看培田春耕节邀请函里关于乡建的介绍,我又想起了几件小事。那日夜里才到培田,随即就被热情的村民安排进了一户人家,大多数人来的时候对培田的想象都是古村落,没想到培田古村现在已经没多少人住了---终究是不好住,没有下水道,没有马桶等。村民们在古村不远建起了新村,家家都住上了现代钢筋水泥的小楼,这些小楼在培田春耕节期间或游人多的时候就成为家庭旅馆。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