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载体文化活动热起来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文化这一块。”在南安市霞美镇梧坑村,村支书粘文字告诉记者,该村先后投入近100万元,将撤并后的民族小学改造成满族文化中心,还聘请专家进行规划,设立满族文化史馆、文化长廊和民族文物室。 梧坑村是闽南地区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全村有1500多人,目前拥有灯光篮球场、棋牌室、台球室等文体设施,解决了以往村民“无处可乐”的问题。其中,藏书2万余册的农家书屋是南安市“大馆带小屋”图书延伸服务点,去年被评为省优秀农家书屋。 在特色文化村创建活动中,南安新建了15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2个文化广场、43个宣传栏及文化长廊,盘活了众多旧祠堂、祖厝、旧校舍等,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 如果说场所是公共文化硬件载体的话,那么,人才队伍就是软件载体。南安利用艺术培训基地、新农民培训基地等,培育了一批文艺表演人才,同时发挥退休老干部、民间老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催生了不少文化团队和文化能人,有5人被评为省优秀村级文化协管员。 公共文化场所有了,文化带头人有了,乡村文化活动也就火热起来了。 溪美街道的贵峰村,吟诗文化蔚然成风,是远近闻名的诗歌之村。前不久,第28期闽南语吟诗班开班,吸引了近400名各乡镇的学员,还迎来了13个来自连江启明中学的外地学员。贵峰诗社名誉社长、印尼华侨王国明,今年87岁,是他一手创办了吟诗班。从1985年至今,诗社已培养学员9000多人次,教过诗词3000多首。 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每个特色文化创建村都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品”,为群众献上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如,梅山镇蓉中村多次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打响了“蓉中文化”品牌;石井镇院前村编印《白云书稿》《杨峰春晓》等书籍,供村民传阅,打造出“红色文化”品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