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畲族文化保护热 有了博物馆,还要有文物才能展示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吴立清介绍说,建馆之初,大部分文物都是村民自愿捐献。 展厅里,大大小小的文物琳琅满目。吴立清指着一件铜火盆告诉记者:“这件宝贝虽然不引人注目,但对畲族婚俗文化的展示,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原来,畲族男女青年结婚时,在大厅的中央要放盆炭火,新人从燃烧的炭火上跨过去,预示消除邪气,带来幸福,这个盛炭火的铜盆是村民祖上传下来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畲歌和畲药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湾里村从清代开始有关畲歌手抄本,积累到现在有上百本之多。今年73岁的老党员吴明营不仅是个畲医,更是唱畲歌的好手,光他手抄的畲歌本就有二三十本,听说村里办博物馆,不仅把手头畲歌都献了出来,也把多年积累的畲药、畲医知识抄本献给博物馆。“有的收藏家看到小山村里有这样的博物馆,也把有关畲族文化的收藏品捐献给博物馆,让湾里村博物馆馆藏更加丰富了。”吴立清说,博物馆的开办,让村民们感受到畲族文化的珍贵,也唤醒了大家文物保护的热情。 山村更有文化味儿 博物馆开馆以来,结合“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组织许多活动,包括畲歌对唱和跳蝴蝶舞等畲家传统习俗,吸引了许多山外的人来此参观,村里的旅游更有看点,更有文化味儿。“有了博物馆,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游客也愿意来参观,村民收入渐渐提高。”村民雷伏生说,去年“九月九”那天,仅乌米饭就卖了1000多元。 实物存进了博物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两手抱拳至左肩,右脚向前跨蹲一步,队形是两个并行,先走两只蝶眼,接走蝶身五步。这是馆藏书中关于蝴蝶舞练习要领的记载。”吴立清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会畲歌、畲舞的人渐渐少了,为了使畲族传统文化不至于断层,村里还想组织年轻人学习畲歌对唱和蝴蝶舞培训,但经费困难,这项工作一直未能开展。“目前,虽然村里有了博物馆,但馆内的安全设施还没有完善,散落在村民手中的一些贵重文物也没办法收集回来,管理员和解说员也一直没有聘请。”吴立清说,这是近来令博物馆最苦恼的事情。 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村子里的博物馆终于建起来了。它成为深山中的畲族文化“聚宝盆”,让畲族文化遗产有了安全的“家”,也让这个深山小村更有了文化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