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调走,是我们村的损失” 李昌荣几乎年年都带毕业班。在他看来,校长的名称更多是外在赋予的义务,而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乡村名师,则是为人师者发自内心的渴望。上级多次安排他到教学条件好些的学校工作,可他一直坚守在边远山区。 李昌荣既是严父,更是“慈母”。他常常在夜间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去巡查辅导在家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在校生病时,他都要亲自把学生送到村医疗所,还垫上医药费。夙屯小学有部分学生来自黄屯自然村,黄屯自然村离夙屯小学有好几公里的路。一些低年级学生午休时徒步往返学校,很是困难,而父母又忙于农活没法接送。李昌荣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1997年9月新学期起,他就让这些学生在自己家吃午饭,并细心照看他们午休。家长们送来了孩子的饭钱,可他分文不收。就这样,原先的低年级学生升级了,新的学生又来了,而李校长义务照看这些孩子们的惯例,至今延续。 2006年6月,洪水淹没了夙屯通往外村的道路。河对面际下自然村的十几个学生无法过河,每天上学、放学时,李昌荣都要小心地顺着地势稍高的田埂,逐个把学生背过低洼地带,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学生李昌煌,于2005年转到县实验小学就读,一个星期后,他又要求转回夙屯小学。家长迷惑不解,孩子说:“李老师对我们很好,我就是喜欢跟李老师学习。”李昌煌已在2012年考上西南交通大学。 2010年,根据撤点并校的精神,夙屯小学只办一、二年级,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中心校离夙屯村有10里路,留守儿童李承瑞、张颂辉去上学遇到了麻烦。每周日下午,李昌荣就送他们去中心校,周五傍晚又接回夙屯,一接一送就四年,直到小学毕业。他的爱生之切赢得了学生、家长和村民的赞誉。1991年,前进村的村民听说李昌荣要调回夙屯村时,纷纷挽留。村主任三番五次地登门,甚至动员李昌荣在前进村的外甥也来劝阻。忆及往事,这位村主任至今还觉得遗憾:“李老师调走,是我们村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