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步入吴益良的香菇基地,香菇大棚像黑夜里天空中的星星,点缀在山村的田野里,成为人们眼里一道风景线。
在延平区西芹镇墘兜村,说起吴益良,许多村民都对他的种菇技术津津乐道。
种植反季节食用菌
今年48岁的吴益良,家乡在海拔700多米的墘兜村甲头自然村。他在深圳开出租车时发现广州菜市场销售的香菇经常断货,在电视上又看到介绍农民栽种反季节香菇致富快的消息,于是萌生了返乡种香菇的想法。
回乡后,吴益良多次咨询农业专家,得到的结论是,墘兜村属高山小气候,四节分明,昼夜温差大,且土壤肥沃、水质好、无污染,是种植反季节蘑菇的“黄金地”。“如管理得好,种一亩香菇地的效益是种一亩水稻的20倍”。吴益良得到这一答案后惊喜万分。
2014年,吴益良便和村里几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筹集资金,引进反季节香菇种植技术,租了30亩地建了大棚,开始他的种植大计。
野芦苇变成摇钱树
在基地里,记者发现,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碌着粉碎野生芦苇,为种植香菇备料。芦苇可以种菇?
吴益良介绍,2013年底的一天,他走在前往菇棚的路上,捡到一根干枯的野芦苇。唉,芦苇和稻草都是草本植物,能不能用芦苇替代稻草种菇?
吴益良立即向省市食用菌专家咨询,得到了肯定的答复。2015年春节刚过,他就忙着请工人上山割芦苇,然后又忙着加工、堆料、下种。看到工人头上沾着茅草、满身汗水,不少当地农民笑话他“想钱想疯了,芦苇还能种出金来”?
“事实摆在眼前,如今四个以芦苇为主要原材料种植香菇大棚可以投产了。”吴益良看着菌包上刚刚长出的香菇,一脸得意,种菇的原料不愁,还能变废为宝。这就是一片“摇钱树”!
斤斤计较巧算账
开源节流才能致富,在这点上,吴益良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菇室内,看不到其它大型菇场的钢管架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层木架和竹架。他介绍,制作放菇的木架竹架,可放置三至五层蘑袋,实用耐牢,光成本就可节约七八千元。
菇室外,上万个废弃的蘑菇袋子被晾晒在一边。他说:“用废弃菌材来种花,或者制成花肥来卖,都是收入。我用它来烧锅炉,好得很,一年可节煤好几吨!”
为带动更多的周边村民走上致富路,吴益良于2014年9月组建了南平市延平区益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香菇产业20多亩,建菌棒生产加工房、冷库、菌种房等配套设施房4座,有生产大棚18个,种植香菇近20万段,逐步形成一条连接生产与市场的产业链条。
吴益良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把规模再扩大一下,我们又投入30多万元再建10个培菌房,争取实现产值在50万元以上。”(廖晨星刘绍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