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树林代替互花米草,可以有效恢复滩涂的天然生物种群,还这片海域最初最美的生态环境
罗源湾红树林重生记
东南网6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龙友情 通讯员 郑秀杰 洪映 文/图)
北山村这片重生的红树林,经过三年两次试种失败,终于成长起来。
从堤岸向外数十米的海面上,近200亩半米多高的红树林树苗,像士兵一样笔直挺立于海中,宛如巨大的绿色方阵。
“消失了40多年后,红树林重新在罗源湾出现了!”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于子赤站在堤坝上,望着那绿色方阵激动不已。
这片重生的红树林,经过三年两次试种失败,终于成长起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等整个罗源湾浅海滩涂都种上红树林,这里将再现树上禽鸟飞翔、树下鱼虾成群的美景。
重识红树林价值
对于69岁的北山村民于子筷来说,红树林不是“新友”,而是“故交”。
从前的北山村,到处是野生的红树林,孩子们随便蹚进一处树丛,都能从树下捞出一桶海鲜来。不幸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展围垦工程以来,红树林因失去海水滋养无法成活,渐渐消失,树下捡海鲜也成了远去的记忆。
“本以为再也看不到这宝贝了,没想到在县里的帮助下,红树林在咱北山村又种起来了。真是太高兴了!”于子筷说。
改变,源于一次外出考察。那时,于子赤跟随罗源县海洋与渔业局到了漳州云霄、漳浦一带,海边一片茂密的红树林给了他极大的震撼。当地介绍说,红树林不仅是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还被誉为“海洋之肺”,在防风护堤、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村里不就有一片沿海滩涂吗?若是能够再造一片红树林,到时不仅可以享受青山碧海,也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绿色财富,何乐而不为呢?”于子赤心想。
说干就干。2011年,北山村着手在滩涂上复种红树林。
“斩草造林”拉锯战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这片滩涂上疯长着的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繁殖力强,生长密集,造成滩涂泥沙淤积,行洪受阻,底部鱼虾贝类无法生存,也影响生态。
在罗源县海洋与渔业局的技术指导下,北山村开始“斩草造林”,用每亩1000元的高成本灭除互花米草,一鼓作气清理了400亩的滩涂,其中200亩留给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另外200亩用来试种红树林。
2012年6月,第一批红树林苗种下了,然而成活率很低。下半年,另一品种红树林苗又种下了,还是大半枯萎。怎么回事?
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终于找到原因:红树林虽然生长于海中,茎叶却不可破皮接触海水,否则无法成活。而树下螃蟹渐多,难免划破或咬伤树苗,从而导致树苗枯死。
第二年,他们更换植株更小的树苗,以更密集的方式扦插。由于种植的量多,即便存活率不高,也能达到预期的植株密度和数量。
省市海洋渔业部门对北山村再造红树林十分重视,在资金、技术上提供支持。渔业部门为红树林种植区设计了供船只通行的港道区和供村民养殖太平洋牡蛎、南美对虾等的养殖区,对近海、远海树苗的疏密分布也做了科学安排,大大增加了成活率。
罗源县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科科长叶永健告诉记者:“树下有了鱼虾、贝类,白鹭等禽鸟自然也会来,它们的粪便能增加滩涂的营养,滋养更多的海洋生物——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生态链。”
山海皆绿造福于民
为了给红树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村里雇了3位村民对堤岸进行日常保洁。
于子筷就是保洁员之一,他说:“互花米草的梗要及时清理,否则就会腐烂,破坏水质。一星期大概清理两次。逢初一、十五大潮,垃圾比较多,我们三个人要整整忙一天。”
在堤坝内,记者看到了北山村的污水处理厂,以及设在外面的两个过滤池。于子赤说,这是村里近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的,全村的生活污水都汇聚于此,统一处理,改变了过去直接入海的陋习。“污水经过第一次净化之后,再逐次流过两个过滤池,排入海里时已经没有污染。”于子赤说,通过堤坝内外互相配合,红树林将获得更洁净的生长环境。
作为罗源湾红树林种植示范点,今年,福州市、罗源县两级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提供了80万元的经费支持,村里计划将最后一片互花米草清除,再扩种500亩红树林。预计接下来的5年内,从北山到连江县马鼻镇交界的海域,将生长出1000多亩的红树林。
届时,北山村沿线将形成“山海皆有绿林”的生态局面。“我们计划在海边修一条1000多米长的栈道,用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这片被村民呵护的红树林,最终将造福于村民。”于子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