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7日讯(林锦旺 张礼珍陈淼鑫)崧山村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西北部,是张坂镇最高丘陵山区行政村,全村群山腹地,辖区内面积约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6300多亩。由于地里条件制约发展,过去大部分村民以外出打工谋生,一直以来该村都被评为贫困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村两委深入贯彻美丽乡村建设理念,通过科学管理将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修好路
缩短村民与外界的距离
汽车沿着张坂镇中心街道往北行驶大约十多分钟,向左拐上一条山路,路的两边可以看到翠绿的山岚、茂密的树林和山坡上错落有致的民居。这条不知名的山路,是崧山村人进入镇区的必经之道,村委书记黄温清每天至少要从这条路上进出四趟。她告诉记者,作为崧山村的媳妇,自己最早是在村里负责村计生工作,以前进入村里的水泥路只铺到了村头与塘园 村交界的位置,剩下的500多米的距离是由泥土铸成的,遇上雨天鞋子踩下去要抽回来还得费点劲。
路,对于崧山村人来说跟吃饭、做工一样重要。该村村主任孙锦川记者,自己是崧山村庄内人,小时候的崧山村因为交通不便,从村里去镇上的路都是石头疙瘩和羊肠小道,骑自行车的人经常是骑一段路再把车抗在肩上走一段。
2013年,在崧山村村两委与村民的齐心协力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崧山村终于建成了一条新的出村路。这条长2.7公里,宽6米的溪崧公路连接起了崧山村庄内自然村、大坪自然村和惠安县螺阳镇。“以往,这里只有一条土坡路,路面坑坑洼洼,坡大路陡弯急,一到雨天泥泞不堪,两边又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村里80岁的老人仇秀凤说,“能看见修成这条新路,看到我的子孙可以安全出行,我太高兴了!”
在崧山村,记者看到蜿蜒的山路与村庄相连,路虽然不宽阔却做到了全程硬化,护栏、排水沟、路灯一应俱全。黄温清告诉记者,接下来村两委还会考虑在道路两边种上景观树,让进入崧山村的人能感受到山村自然风光之美。
办好学
把村民的心留住
对于身在山村的人来说,孩子读书无疑事关重大。据黄温清介绍,随着农村生源的不断紧缩,几年前镇上决定对偏远小学进行合并,崧山村与周边的三个村的学校被合并到了山下。“那么小的孩子,每天要走5公里的路去上学怎么受得了。”黄温清说,一些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了孩子在镇上或区里安了家,困难的家庭却叫苦不迭。
“把学校办好了,能够让村里的孩子享受到与镇上的孩子同等的教育。”在黄温清看来,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只有把学校办好了才能留住村民的心,最终把崧山村建设好。
在崧山村小学,记者看到正在课间休息的小朋友们快乐地玩耍。黄温清告诉记者,崧山村小学除了一到六年级的小学教育外,还开设了幼儿园,学生人数也从最初的30多人增加到了100多人,班级教学也实现了班班多媒体。据了解,崧山村小学虽然地处农村,却配备有大学本科学历教职员工5名,为了把这些人才留住村两委积极组织开展村民文化活动,通过阅读交流、广场舞、拔河比赛等形式丰富教职员工的生活,让他们安心留在这里。
建好群
让乡贤不再背井离乡
采访时,黄温清向记者展示了“美丽崧山交流群”。黄温清告诉记者,该微信群创建一年多,主要宗旨是让身处各地的崧山村民能够无拘无束地交流,及时了解村里的状况。据了解,该群自建立以来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关注,在这里不仅可以探讨村务,为村里积极建言;也可以让村里在外的乡贤们关注家乡的发展动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村里的凝聚力。
为了活跃群里的气氛,更贴近群众距离,黄温清曾带头在微信群里组起了“诗社”,向广大乡亲征集以“崧”和“山”字为开头的对联。征集令一发出,村民就踊跃参加。没多久,群里便收到了诸如“崧翠岩青三村秀,山崇水静绿意盈”“崧绿岩青苍柏秀,山明水静丝竹萦”等妙句。“一个小小虚拟的微信群,唤起了村民心里无限的热情。”黄温情坦言道,现在是信息时代,只要是年轻人都是人手一部手机。微信群的沟通方式既方便又快捷,省去了很多沟通交流上的成本。它的建立,确实拉近了家乡群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在黄温清看来,不管人在哪里,有了微信群,“邻居”就在身边。如今微信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现在村里不少老人也学着发微信,与“邻里”聊天,并时刻关注崧山村的动态。
“崧山人勤劳淳朴,乡贤村民又齐心协力团结共进,崧山小学日益进步是最好的见证。”黄温清说。原来,当崧山小学需要建设塑胶篮球场的消息在微信群里传开后,群里的乡贤便出钱资助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崧山小学校长总是不忘通过微信群,将施工进度以及成果以照片的形式做出反馈,让乡贤们知道自己的爱心没有白费,从而增强了乡贤和村民的凝聚力。这不仅支持了崧山各项事业发展,也一定程度缓解了乡贤们的思乡情。
如今“美丽崧山交流群”让崧山村的乡贤们不再感觉背井离乡。他们正以另外的方式感受着这个村子的点滴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