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赵锦飞 通讯员 黄国轩 郑智敏 )
白墙红瓦燕尾脊,碧水桥边杨柳依。在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省级生态村龙海市东园镇东宝村,一座充盈着闽南味、古早味的乡愁馆,从今年3月份开馆至今,已迎来上万名游客。在这背后,还有一段东宝村村民捐赠场地、展品以及积极投工投劳的别样众筹故事。
场地众筹,26户村民捐祖屋办馆
“以前这里房子年久失修,很少有人来这里走动,显得冷冷清清。如今,老房子修旧如旧,还办成了乡愁馆,参观的人日渐增多,日子过得热闹有趣。”近日,在东宝村乡愁馆内,郑水海老人乐呵呵地说。
东宝村历史悠久,近年来,东宝村围绕“田园·家园·乡愁”主题,投资4000万元让村庄旧貌换新颜,同时推进土地流转促使蔬菜规模种植,成为龙海市村级创建富美乡村的典范。2014年,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3860元,村财收入65.6万元。
为保留更多乡土文化,东宝村祠堂、古厝、古榕、戏台甚至石磨盘等都被有意保护起来。2014年9月,东园镇政府开始在该村筹建乡愁馆。郑氏宗祠是一座三进式的古厝,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建设乡愁馆的理想之地。
郑水海从小在郑氏宗祠古厝长大,也是古厝的主人之一。他说,郑氏祖厝由26户村民共有,村支书召集户代表座谈,大伙儿商量了一下都觉得是件好事,村民都能受益,当即决定向镇政府无偿捐赠郑氏宗祠15年的使用权。
为改成乡愁馆,镇里还请来专家修复古厝,并到各地收集农村老物件添置馆内。今年3月,乡愁馆揭牌开放。郑水海和儿子郑水亮一家仍旧住在古厝的护厝里,郑水亮还被村里聘请为乡愁馆看护人。“守着老宅,也守着村里的宝贝。”郑水亮说。
展品众筹,热心群众积极献宝
乡愁馆的修缮工作顺利完成,里头要陈设的展品又成了问题。为此,东园镇政府向社会征集,收到不少农村老物件,其中有六七百件是东宝村村民郑月跃的收藏品。
46岁的郑月跃是个收藏达人,他从事古董收藏已有16个年头,收购的木具、瓷器、铜器数以万件。得知乡愁馆需要大量闽南风格的老物件展示,他便精心挑选出数百件藏品卖给乡愁馆,同时无偿献出部分藏品。“村里是大展馆,我家是小展馆,每次有客人都带到乡愁馆感受一番,他们都大为赞赏。”郑月跃说。
在东宝村,像郑月跃这样从事农村古件收藏的村民还有10多户。古农具、古家具、古玩具等富有闽南味、古早味的2000多件物品从众人手里汇聚到此,造就了我省目前面积最大、藏品最多的村级乡愁馆。
馆内设置有生活场景区、农耕文化区、戏剧文化区、儿时记忆区、文献展示区、影像展示区6大模块17个展区,以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展现了闽南农村的历史印记,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感受到满满的乡土味。
服务众筹,投劳投工建美丽村庄
乡愁馆修缮期间,村里还自发成立了9人监督小组,主要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管。
“乡愁馆是全开放的。平日里,村民会到馆里转转,每件藏品有没有被挪动位置都会被发现。看到有游客留下的垃圾,村民也会主动清扫整理。”家住乡愁馆旁边的郑井明老人每天清晨和傍晚习惯在乡村公园逛逛,再回到乡愁馆陪游客聊天,介绍村里的典故。
东园镇团委在乡愁馆内建立了青春驿站。一支由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义务为游客提供导游讲解、文明劝导、应急充电、医疗救护等志愿服务。
为给前来乡愁馆参观的游客提供一个品味乡愁的休闲场所,东宝村对乡愁馆边的一栋200平方米的古厝进行修缮,作为旅游会客厅,经营茶馆、咖啡厅等休闲驿站。该古厝由5户村民共有,他们协商后决定无偿捐出使用权。
“如果没有村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一切都无法实现。”东宝村党支部书记郑和明感慨地说,从之前的公园建设和道路拓宽,村民无条件拆除数百间遍布村庄的危房、牛棚、荒菇房、旧猪圈,并踊跃捐资33万元支持建设,到乡愁馆共同筹建,都能感受到村民期盼村庄能越来越美好。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东宝在村民的同心协力下焕发新颜,它的美丽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