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污染严重的池塘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宽敞的村道、美丽的绿化、整洁的村容村貌,院前社在“生态美”道路上大步前进
青礁院前社的“城市菜地”项目
位于青礁村院前社的古民居“中宣第”
东南网11月9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位于青礁慈济祖宫的正对面,它既是保生慈济文化的发祥地,典型的闽南文化与特色的聚集地,亦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颜氏族群聚居的古村落。2014年以前,为了赚钱,村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主要留守的皆是老弱妇幼,村里田地荒废、污水横流,可当院前社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村后,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道路、美丽的绿化、整洁的村容村貌。究竟这短短的一年之前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曾经的“空壳村”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村里的人又对此是怎么看的?带着这种种疑问,近日,记者探访了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这个曾经人们口中的“空壳村”。
“以前我们家就靠种菜赚钱,我都70多岁了还要下地干活,家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的王大妈告诉记者,全社227户754人,仅有130多名老人留守,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现如今,院前村人整合城市菜地、慈济东宫景区、古民居,发展对台文化交流的乡村休闲旅游,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空壳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叫陈俊雄的人说起。
青年农民回乡创业 “激活”一池水
35岁的陈俊雄是一位农民创业者,他带领村里的一帮80后、90后的小伙伴,开辟了远近闻名的院前社济生缘“城市菜地”。
“我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十几年时间下来,我做过建筑工人、司机、装修多个职业。”陈俊雄告诉记者,五六年前,回到故乡,才发现熟悉、热闹的小村已经变成“空壳村”,种菜收益太低,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土地荒废的令人“心疼”。眼前的一切让他有了新的想法:改变这个村子的现状。
现有的村子如何改造,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归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
“当时我就在思考,我们村以前是号称厦门的‘菜篮子’,种菜就是我们的优势,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做文章。”陈俊雄说,城里人没有机会种菜,如果在现实中有这样一块菜地提供给他们,周末带着孩子来摘菜,会成为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和亲子教育。
经过多方考察,陈俊雄成立了“济生缘合作社”,模仿网上“开心农场”的做法来经营城市菜地,通过认种、发展会员的形式,召集年轻人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走出新型“城市菜地”的路子。他与首批招募来的15名本村的年轻人,一起动手开垦了二三十亩闲置土地,“城市菜地”就这样建起来了。
“以前村民自己种地,每年每亩地最多只有3万元收入。现在通过‘城市菜地’的模式,每年每亩地的收入增加到8万元。”陈俊雄算了笔经济账,村民们看到实惠,都争着要求加入合作社。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加入。目前,合作社发展到30名成员,“城市菜地”吸收了300多名会员。
环境整治“丑小鸭”摇身变凤凰
“以前的院前村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村里环境不好,村民将垃圾随意堆放、两个池塘也臭不可闻,要想发展旅游,环境整治至关重要。”青礁村主任颜鸣秋告诉记者,“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就是让村民们走出“小家”意识,让位“大家”环境,让大家都积极参与社区和乡村治理、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2014年3月开始,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为花坛砌上鹅卵石、在荒地种上一畦畦菜苗。为了拓宽村道,许多村民让出了自家的菜地、空地、鸡舍、猪舍、牛舍、鱼塘等场所来建设美丽家园。如今,不少原先的卫生死角变成了景观优美的休憩点,村民们还贴心地修了木桌、木椅供人休息。村中的两处曾严重污染的池塘已清淤完毕,村民在四周修砌挡墙,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在这两处水塘边上修起木栈道、建起凉亭,让原本的臭水塘变成村民老少休闲聊天的好去处。
“我们村只用了三天时间做到了垃圾不落地。”颜鸣秋介绍说,院前社借鉴台湾经验开展了“垃圾不落地”活动,院前社给村民发放300个垃圾桶,垃圾车每天进村收两次垃圾,专门的垃圾运输车一天早晚2次运走垃圾。通过“美丽村庄、清洁家园”建设,如今的院前社,房前屋后,绿树红花,“幸福笑脸墙”,城市菜地……
转型升级 留住那一抹乡愁
院前社位于青礁慈济宫的正对面,是颜氏族群聚居的古村落,从宋代山东颜回后裔的一个支系辗转迁徙来到青礁,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如何将这浓厚的积淀转化成丰富的旅游资源,院前社开启了了转型升级之路。
村里请来了台湾大学社区营造专家李佩珍女士,在她的指导下对村容村貌、房前屋后进行规划、改造、提升,引进资金对村里闲置39栋闽南古厝进行修缮、改造,开发咖啡馆、民宿、私房菜、博物馆等文化旅游产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院前社全村动员,收集各种传统农具:犁、耙、风车、石磨,打造具有浓厚台味的“乡愁博物馆”。
“古厝大夫第修缮已接近完成,我们将把这些古厝打造成为展示闽台慈济文化、闽台颜氏宗亲文化的乡愁展览馆。”颜鸣秋介绍,这些别具特色的闽南古厝,讲述着光阴的故事,让来的游客都能重拾一段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升级,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两岸交流元素的闽台生活文化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