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2月13日电(记者 张逸之
林凯)距离中国东南风景名胜武夷山8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名为“下梅”的小村庄。曾几何时,这里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岁月变迁,繁忙的商贸景象早已远去,但文化旅游却在当地悄然兴起。
一条当溪穿村而过,两岸商铺沿溪而建。下梅最繁荣的时候是清代中后期,据当地县志记载:“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一张张竹筏装满新茶,沿溪而下到达县城,随后转运至江西、山西,经蒙古,最后到达俄罗斯的恰克图。这条长达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古商道。
与晋商合作的下梅邹氏,创办了商号“景隆号”,获利甚丰,富甲一方,建豪宅七十余座,保留至今仍有30余座,其中邹氏家祠至今仍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
“湾湾溪水起波浪,张张竹排过河湾。担担茶叶换银钱,永远不愁吃喝穿。”83岁的村民万金生回忆起当年茶市盛况,忍不住来一段船工们撑筏运茶时唱的山歌。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下梅村地位逐渐衰落,到上世纪中叶,茶市消失,万金生成了下梅最后一代撑筏工。很长时间内,村民们全靠几亩薄地度日。
改革开放后,随着武夷山旅游业不断发展,武夷茶叶行情持续走俏,下梅村逐步恢复了祖业。如今,下梅家家户户都种茶,涌现出十多家较大规模的茶企。茶商后人们循着先辈的足迹,卖起了“文化茶”。
仍居住在下梅的邹氏后人也逐步恢复了祖业。邹家老宅“大夫第”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品茶售茶的商行。邹家后人重新注册了“景隆号”商标,并成立了万里茶路茶业有限公司。
沿当溪而行,来到一个名为“隐士居”的老宅。古朴的青砖、石磨、小竹林,这座四进五厅的宅子里,处处流露出淡泊宁静的志趣。几年前,张建英放弃了武夷山景区的“大生意”,把破败的老宅修旧如旧,专心经营起“文化茶”。
和传统开茶叶店不同,张建英希望通过现场茶文化展示,打造茶叶观光路线,为游客提供茶叶栽培、种植、制作和加工的全过程现场体验。
“茶是武夷山的根基,也是我们下梅的根基,我希望把下梅的茶和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这几年的旅游开发就是最好的机会。”张建英说。
像张建英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下梅创业。民宿、土特产、手工艺品……除了老建筑和茶叶,下梅有了越来越多的旅游名片。
随着高铁的开通,当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下梅村村支书叶俊武说,在2015年,下梅村的游客增长了2万人。
不久的将来,一个以“万里茶道”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将拔地而起。村口废弃多年的码头已经修葺一新,这座武夷山下的古村,期待着“文化茶旅”重现往日的辉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