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严顺龙)“去年搬迁到现在,村里就有六七名大龄青年娶上了媳妇,要是以前哪敢想。”13日的省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古田县凤都镇双珠村搬迁户朱乃州感慨地说,这一年,村民生活变化可大了,住上新房不说,孩子上学不用租房陪读,老人生病自己就可以去医院,妇女照顾好家庭还能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几个年轻人还自发成立林下经济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 从1994年造福工程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像老朱这样的搬迁户全省已有142万户,整体搬迁的自然村超过7000个。 已走过20多年的造福工程,如何在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如何做得更好?今年省政协首场常委会专题协商,聚焦加大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力度。 “搬得出”,让村民过得更好 尽管我省造福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搬迁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有搬迁意愿的农村人口近50万人,而伴随建房成本攀升,群众搬迁能力不足、搬迁用地困难等问题凸显。 谁还要搬、往哪里搬、钱怎么筹?杨琳常委建议,要进一步明确造福工程搬迁对象的范围界定,由县(市、区)扶贫办牵头,以乡镇为重点,进村入户开展造福工程搬迁意向调查,深入了解农民搬迁意愿和搬迁能力,为规划设计、政策制定、方案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选址要舍得把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好地块划出来。”省政协课题组成员郑传芳建议,要顺应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趋势,有条件的地方搬迁安置点应着重选择在县城、乡镇、工业园区以及中心村的周边。 “安置方式要因地制宜,除了集中安置外,还可采用插花安置、梯度安置,进城安置和跨区域安置,尤其是跨区安置要有突破。”薛爱国委员建议,鼓励挂钩帮扶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沿海县(市、区)结合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个或多个有一定规模的集中安置区,或利用现有工业园区职工公寓、城镇保障性住房,安置对口帮扶县有意愿搬迁的群众。 今年起,国家加大易地搬迁扶持力度,大体上可为国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户筹集贴息贷款等资金20万元以上。而占我省易地搬迁人口85%以上的非建档立卡农户,只能享受到省里每户3万至4万元的补助,举债搬迁,显然不可取。 除了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配套标准,课题组成员黄家铭建议,要整合涉农资金,将现代农业、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少数民族发展、土地整理、村庄整治、乡村道路、饮水工程、污水处理、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可用于扶贫搬迁建设的相关资金切出一定比例捆绑,用于支持搬迁户住房建设尤其是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省财政厅负责人表示,在确保新增财力优先投向造福工程等民生扶贫领域外,将积极开展财政扶贫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创新帮扶方式,利用银行长期低息贷款及财政贴息贷款等支持政策,为贫困户提供融资支持。 日前,我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将认真负责地做好扶贫搬迁资金的对接、支付和管理工作,推进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力争今年完成90亿元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