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的繁荣年代 电影文化一被引入农村,便成了最吃香的娱乐盛事。“看电影几乎是农民的头等大事,谁家有婚事、奠基、乔迁之喜,都要请我们来放一场电影。”邱文生说,那时,只要晚上放电影,村民必定提前收工,早早吃完饭到现场占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南靖乡村电影最红火的时候。“一个月30天,每天晚上都在村里放电影,一晚上收入二三十元。”邱文生还记得,“一晚上要放好几个村,从傍晚5点30分开始放,到了最后一场已经凌晨3点了。” 65岁的王盛增是梅林镇科岭村的老放映员。他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我们村在上世纪80年代办起了电影院,虽然能容纳500多人,但一有热门片子上映,还是要挤掉好几双鞋。”时至今日,王盛增依然对《卖花姑娘》《流浪者》《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进口老电影如数家珍。 在乡村电影的繁荣时代,电影放映员是村里最受欢迎的人。“杀鸡宰鸭欢迎我们,大队食堂专门杀猪款待,偏远的山村还给我们开小灶。”邱文生如此描述当年享受的礼遇。其实这仅仅是放映员生活的一个方面。在更多时候,他们是在跋山涉水中度过的。“下乡连自行车都没有,全靠一双腿翻山越岭。”黄茂盛说,“下乡要带发电机、两三桶汽油、100多公斤重的苏联产放映机、两三卷胶片。为了赶场,常常顾不上吃中饭,大部分放映员都落下了胃病。” 黄茂盛说,放电影40年,他从未在家过过年。那时,放映员与农民打成一片。“偏远山村的农民,一般从春节到端午节才剃一次头。”黄茂盛还记得,自己常常要买剪刀、剃头刀等工具,进学校免费为学生理发,“白天剃头,晚上放电影,一天能剃30多人”。农忙时,放映员还要帮着插秧、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