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156份报名申请表,走访29名候选人所在村庄,和报名者交流、讨论,我们发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这些“归来者”想在乡村扎根,更想做出一番作为。但是面临困难,面对挑战,直面困惑,除了初心和坚持,他们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6月14日项目进行第一次评审会。
探访候选人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巫振桂。
项目工作人员在沙县富口镇盖竹村实地调研。
7月3日项目进行最终评审。
7月8日至11日“大地之子”培训。
十位大地之子。 林双伟 摄
与会嘉宾为指导老师颁发证书。 林双伟 摄
东南网7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实习生 吴英秀)村民外出务工,造成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治理失效等问题,在“大地之子”报名申请表中,大家普遍提到了目前一些乡村凋敝萧条的情况。如今,当年离开乡村外出的村民,有的事业有成回归故土,有的大学毕业立即返乡,还有的成为村主干,他们回填了乡村的空洞,有的甚至成为新乡贤的代表。
滋农游学CEO张琪表示,从“大地之子”计划报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报名者都有着出外闯荡的经历。经过实地走访和综合调研,他们基本上以70后、80后为主,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学历大多是大专以上,有一定的工作阅历、创业经验和资金积累,他们将乡村作为人生的新起点,投资再创业,其中跨行业转入的新农人不在少数。
从城市归来,放弃优越的生活,作为 “城归”返乡青年,他们预示了返乡创业就业正成为一股热潮。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城归”族的他们确实能让传统农村注入活血。同时,乐意接纳新理念、勇于尝试新方法的精神也为传统农业带来革新。
“城归”创业,需要时间和空间
对于回到故乡的“城归”返乡青年来说,要想扎根,并不容易。他们再次与乡村接触,除了身体劳累之外,观念和生产方式如何融合,以及创业所触及的种种问题,该如何解决?
农村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欠缺,加上农业产业大多数周期长、回报慢,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有报名者反映,遇到过因为村庄征地或纾解村民利益矛盾,无心发展自己的产业,也无法获得家庭支持的困苦。面对一个无序甚至残酷的市场,面对劣币驱逐良币的无奈现实,需要重新制定竞争规则和质量标准,为当地产业寻找新的生机。林林总总,作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陈芳感叹,乡村工作实在不易。
绝大部分的报名申请人提到了对资金的刚性需求。尽管政府不断释放三农政策红利,但是信息不对称应当是“城归”返乡青年反映的最大问题。拿不到项目,得不到有效信息,这是非常多报名者的困扰。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更为顺畅的沟通对接渠道非常必要。
虽然农业是一块创业热土,但在乡村整体上还处于三大资源净流出的大背景下,人才团队是十分紧缺的,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农人来说,他们想要组建理想的创业团队是最紧迫却又是最艰难的事情。一个人单打独斗是非常多“城归”返乡青年的现状。这也就造成了另外一种困境——社会歧视。
“虽然我们的社会已经非常具有包容性了,但总体上全社会对从事农业的人群仍存在固有的偏见,‘回乡种田’会遭受到家人的不解和另类的眼光等舆论压力,心理负担非常重。”张琪说道。
“城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的回归创业需要时间和空间。
城乡互动,贴身帮扶练内功
如何平复急躁不安的心理,应对市场竞争、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的现状,如何更新知识与技术,这既是“大地之子”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大地之子”计划助力的关键。
在他们正经历着回乡后爬坡过坎的阶段时,通过贴身陪伴帮扶,助力这些潜在的乡村“领头雁”练好内功,带动乡村复兴,正是“大地之子”计划的初衷要义。
针对入选的10名“大地之子”,我们已经为他们开设了首期培训班,开展针对性的能力培训。
7月中旬,我们还将启动“大地之子”田野营,招募60名关注乡村发展、有意助力乡村发展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将在接受专业的田野调研和乡村工作方法指导培训后,到10名“大地之子”所在的村庄,进行调研。他们帮助“大地之子”更加完整地了解村庄资源,进而使村民对村庄的未来发展有基本判断。同时,大学生也能通过调研对福建乡村形成整体认知,重新发现和认知乡村以及人类文明发展。
对于“大地之子”为代表的新农人,他们不缺知识和才干。但是仍需要助力,给他们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和资源。这些乡村里优秀的人才,如果得到充分和必要的支持,必然成为建设农村的中坚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大地之子”计划汇聚起 “不在农村却心向农村”的人们,为广大新农人做支撑,携手前行,一同脚踏实地,一起仰望星空。
100年前,乡村建设先驱梁漱溟先生的父亲问他说:“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大地之子”植根乡村、造福桑梓的时候,我们相信乡村会越来越美好,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