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仑苍联盟村湖西自然村收藏最后一副打铁担——
消逝的行当 不灭的精神
老师傅们抡锤打铁,重温往昔岁月。
核心提示
近日,一副从广东托运回来的打铁担,被南安仑苍镇联盟村湖西自然村的老人陈列在老厝里。这副打铁担已陈旧不堪、落满灰尘,村民何以如此珍视?因为,它是见证近该村400年打铁史的最后一副打铁担。
原来,湖西村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打铁村”,从清朝初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村里的男人们有99%都从事打铁行当。“当当当……”他们或经营着一家不大的打铁铺子,或挑着打铁担四处吆喝,甚至在广东、湖南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近日,记者来到湖西村,聆听老师傅们讲述打铁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灵 石伟琴 戴涵琦 文/图
重现
时隔30多年 老师傅抡锤打铁
在湖西自然村的一座古厝里,一些锈迹斑斑的打铁工具“寂寞”地躺在角落里。几位老师傅走到它们旁边,熟练地将零件拼合在一起,一副完整的打铁担重生了。
抡起大锤来,今年55岁的周杏林一开始有些不习惯,“三十多年没抡过咯!”和他配合打铁的周贤车今年也已66岁,12岁就跟着父亲开始打铁。这次,他扮演着“师傅”的角色,只见他左手用铁钳夹住铁块,右手拿小石锤敲击铁块,他敲哪里,周杏林便用大锤敲哪里,“当铁块烧到通红时,师傅用铁钳夹起铁块,用小锤指挥大锤打铁。”
他们的身后是一座风箱,旁边是用来放木炭的地方。“最初的燃料是木炭,后来改烧煤。温度能达到1000多摄氏度。”从事打铁行当20年的周彼德14岁便开始当打铁学徒,拉起风箱来轻车熟路。“铁块、钢块在火炉里烧,用风箱控制火候。”他一边拉动风箱把手,一边介绍,“比如做锄头,以前的锄头嘴是用铁块和钢块融在一起的,怎么让铁和钢融合得刚刚好呢?老师傅一般会凭借经验观察火焰颜色,到了一定程度的青色才能用钳子取出。”
“当当当”的打铁声传出节奏的韵律,记者不禁感慨老师傅们配合默契。“这个速度算慢的啦,以前比现在快多了。”周贤车说,好久没打,节奏都乱了。
村里的老铁匠
讲述
挑百斤重担 十多岁走天涯
“一般一个打铁团队由师傅、伙计和一个抡大锤的组成。”听老师傅们回忆打铁经历,记者发现,他们几乎都从10多岁便跟着父辈打铁。74岁的周贤义19岁开始打铁,一开始做学徒,后来抡大锤,之后才做师傅,一晃竟打了三四十年铁。“锄头、洋镐、门闩、镰刀等都做,技术好的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般则要半个小时。”
说起打铁往事,周杏林至今难忘。“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到村外打铁,从这个村挑着打铁担到另一个村,有活就干,没活就走。打铁都是露天的,夏天热,冬天则‘冰火两重天’。下雨天就借别人的牛棚、庙檐、学校走廊等地方打铁。晚上没地方睡觉,就睡在庙宇或别人的祖厝里。有一次,我一躺下,头磕到棺材一角,吓得一整夜都不敢起来上厕所。”
“三个人,每人挑的担子都有上百斤重。师傅挑风箱、火炉和铁砧,一人挑钢块、铁块和煤炭,另一人挑帐篷、食物等生活用品。”周彼德说,由于烧铁时温度极高,他们都要系一块帆布围住胸部以下的地方,但还是难防火花四溅。那些被火花烧到而留下的伤疤,有的至今仍在。
风箱用于控制火候
历史
99%的男人打铁 传承380多年
“湖西村,5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都打过铁。”联盟村老人协会会长周金筑说,追溯起湖西村打铁史,可以从清初说起,但由于当时的人们都很少读书,并未留下文献记载。
“明末年间,周氏族人从安溪县迁到湖西自然村,至今有460多年。因湖西地域小、田地少,清朝初期,村民无法靠种地养活家人,便学打铁赚钱维持生计。从清朝至上世纪8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人打铁,算起来,有380多年的打铁史。”退休村干部周仲宪介绍,湖西现有周氏人口2500多人,在本村居住的只有1300多人,这是为什么呢?“为了生存,铁匠们挑着铁担远离家乡,1200多人当年到晋江、石狮甚至广东、湖南等地打铁,之后便在当地建家立业。”
转型
传承打铁精神 经营水暖致富
改革开放之后,村民们开始做起了水龙头等水暖生意,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外出经商。渐渐地,打铁人越来越少,打铁行当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带着打铁人身上的吃苦耐劳精神,村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村民开始发家致富了。
“虽然不再有打铁人,但是打铁的精神不能被遗忘。”在村民周春鸿的提议下,最后一副打铁担被人们从广东找回到村里陈列起来。“曾经我们因为贫穷,无法好好读书,现在经济好了,要尽量培养好下一代。”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希望年青一代看到这副打铁担时,能记得父辈的打铁精神,将它好好地继承,打拼出属于年轻人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