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人与土地的感情连结 乡村要变美,除了要有规划,还要有文化,更要有人才,是个综合工程。台湾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经过二三十年后,农村开始出现人口流失、农地废耕及环境污染等衰败现象,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台湾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问题,1993年,台湾省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申学庸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施政方针。 所谓小区营造,通常是小区居民自发的行动,依托于小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做出适当规划,再加以建设。 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小区是个经典例子。1999年台湾发生大地震,桃米几成废墟。重建完成后,当地人士有这样的思考——重建后若还是留不住年轻人,那么重建完成的桃米还是个废墟。于是当地人邀请专业人士前来提供对策。调查后发现,这个因经济不振而低度开发的桃米,竟是个生态宝库,台湾29种蛙类,这里就有23种﹔156种蜻蛉类,这里有65种﹔418种蝴蝶,这里有151种。于是,桃米小区就以生态为核心进行改造。经过15年的努力,桃米成了一个生态村,结合了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民宿、餐饮、工艺等产业活动,成为台湾热门的生态景点,每个月还有超过3000人的国际观光客,为桃米创造了占当地人口1/4的就业机会,每年创造的产值超过新台币1亿元。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颇具传奇色彩的台中“彩虹眷村”,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荣民,因为晚景无聊,就用彩笔在眷村墙上涂鸦,这些涂鸦不仅色彩缤纷,而且童趣盎然,浓缩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经媒体报道,竟成旅游热门。还有高雄市的美浓镇,因为保留了完整的客家文化和良好生态,也变成知名景点。 台湾社区营造行动至今仍方兴未艾,产生的效益有产业的,有文化的,有生态的,还对社会安定和民间活力贡献良多,用台湾原乡文化学会理事长李赫的话说,“最有意义的是让社区居民产生了‘人与土地’的连结关系”。(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