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注重保护村落活态文化特质 胡彬彬教授刚刚结束在黔东南的田野调查回到长沙,正患感冒,显出一身疲惫。3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写下了300多万字的田野考察札记,撰写了10部研究专著,近年更是以学者和省政协委员等身份积极为保护传统村落建言献策。 和记者谈起保护传统村落的话题,胡彬彬教授立即精神十足。 “现在有些地方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走偏了……”胡彬彬坦言,以前,传统村落的保护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眼看一个个传统村落被破坏甚至消失,他感到很痛苦,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他很欣慰,但忧虑的是许多地方的做法并不科学。 “有些地方重视古建筑和遗址的保护,却忽略了对活态的、无形的文化特征的保护。”胡彬彬说,古建筑和遗址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传统村落文化还包括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传统戏曲、工艺和产业、当地特有的物种,以及村民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民俗信仰、道德与价值取向观念等方方面面,它们组成了一个活态的村落文化,如果忽略了这些,即便维持了传统村落的原有样式和外貌,也只是一个空架子。 “居民特别是原住民是传统村落文化最重要的因素,但往往被忽略。”胡彬彬说,他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传统村落因为居住条件和环境太差,一些原住民和居民陆续迁出,而有些传统村落的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古建筑,甚至将村里的原住民全部迁徙出去,另建新村。“这是愚蠢的保护方法。村落文化因当地村民而存在,也需要当地村民来传承、延续,如果没有了原住民和居民,古建筑就成了一堆死标本。”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一直在呼吁并建言,保护传统村落应该重视无形的、活态的文化,“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要想办法改善原住民的居住和其他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他们安心在传统村落居住、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并保护好传统村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