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蓝田玉介绍,他的祖上应是明代成化年间外迁至广东高州,至今仍保留着的客家话语音语调,也是辨认宗亲的标识。 “我的孩子还不太能理解我。”面对年轻一辈的宗亲意识淡化,蓝田玉表示,“传承有一股魔力,后代终有一天会懂得。” “我曾经单枪匹马来找过宗祖。”与蓝田玉一样“曾经迷茫”的还有来自广东深圳的蓝林波,56岁的他是第二次回到祖籍地,上一次要追溯到他19岁时。 “年轻时常听老人家说,根在福建上杭,具体在哪不知道。”听得多了,蓝林波带着好奇与渴望,只身骑着摩托车从广东清远出发,行驶2天穿越千余公里,来到上杭。 “当年我没有找到蓝氏家庙,带着遗憾回了家。”再次寻根已是30多年更迭,蓝林波一行2000多人乡情未改,初衷未变,“只希望将宗亲的情谊一代代传下去。” “上杭有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希望未来可做两岸文化深入交流。”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与22位专家学者一起特地从台南前来参加旅游节,共同感受着客家文化和浓郁独特的畲乡风情。 “不论是从宋朝保留至今的孔庙还是客家族谱博物馆内承载的姓氏文化,都可看到两岸一家亲的共通点。”林富男表示,此次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一行,希望能将台湾的文化艺术村模式在大陆进行推广,用上杭独有的原始生态环境发展艺术创作,并激发两岸文化交流情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