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人物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李昌荣:躬耕教坛的“老黄牛”
2015-04-30 16:12:1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38个春秋、38个轮回,李昌荣从未离开过农村教师的岗位。

李昌荣,这位松溪县郑墩镇夙屯小学校长,熟悉他的人都喜欢用“老黄牛”来比喻他。

今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28日上午召开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受到表彰。

“你哪里像校长,也和我们农民一样啊”

1976年9月,高中毕业的李昌荣来到郑墩公社前进小学大岗分校,开始了教书生涯。4年后,他以第一批民师扩招生的身份考上建阳师范。1982年,从建师毕业的他分配到了梅口小学任教,第二年调任前进小学校长,一干8年。1991年,他调回家乡——郑墩镇夙屯村,并于1995年担任夙屯小学校长。

对一个贫困村而言,校长实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勤务员。他为学校做了多少义务工、“苦差事”,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课桌椅坏了,自己买把工具动手修;教室屋顶漏了,搭起梯子就往上爬;食堂柴火没了,坐上农用车跟车装卸……每年寒暑假一到,他成了学校的护校员。每学期开学之初,他又要提前给教室天花板除尘,修理课桌椅,清理杂草,冲洗厕所,让师生们进校时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

有一年暑假,学校要铺设水泥操场,为节省资金,他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就去平整操场。缺少石料,他挑起担子就到河边去挖。有村民见他在酷暑中忙忙碌碌,心疼地说:“昌荣啊,你这哪里像个校长,也和我们农民一样啊!”后来,便有熟人打趣地给他起了个“农民校长”的雅号。

“李老师调走,是我们村的损失”

李昌荣几乎年年都带毕业班。在他看来,校长的名称更多是外在赋予的义务,而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乡村名师,则是为人师者发自内心的渴望。上级多次安排他到教学条件好些的学校工作,可他一直坚守在边远山区。

李昌荣既是严父,更是“慈母”。他常常在夜间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去巡查辅导在家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在校生病时,他都要亲自把学生送到村医疗所,还垫上医药费。夙屯小学有部分学生来自黄屯自然村,黄屯自然村离夙屯小学有好几公里的路。一些低年级学生午休时徒步往返学校,很是困难,而父母又忙于农活没法接送。李昌荣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1997年9月新学期起,他就让这些学生在自己家吃午饭,并细心照看他们午休。家长们送来了孩子的饭钱,可他分文不收。就这样,原先的低年级学生升级了,新的学生又来了,而李校长义务照看这些孩子们的惯例,至今延续。

2006年6月,洪水淹没了夙屯通往外村的道路。河对面际下自然村的十几个学生无法过河,每天上学、放学时,李昌荣都要小心地顺着地势稍高的田埂,逐个把学生背过低洼地带,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学生李昌煌,于2005年转到县实验小学就读,一个星期后,他又要求转回夙屯小学。家长迷惑不解,孩子说:“李老师对我们很好,我就是喜欢跟李老师学习。”李昌煌已在2012年考上西南交通大学。

2010年,根据撤点并校的精神,夙屯小学只办一、二年级,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中心校离夙屯村有10里路,留守儿童李承瑞、张颂辉去上学遇到了麻烦。每周日下午,李昌荣就送他们去中心校,周五傍晚又接回夙屯,一接一送就四年,直到小学毕业。他的爱生之切赢得了学生、家长和村民的赞誉。1991年,前进村的村民听说李昌荣要调回夙屯村时,纷纷挽留。村主任三番五次地登门,甚至动员李昌荣在前进村的外甥也来劝阻。忆及往事,这位村主任至今还觉得遗憾:“李老师调走,是我们村的损失!”

“村小学能办得这么好,真是山旮旯里一朵鲜花”

从前进小学调回家乡,李昌荣的本意是要好好照顾年迈的双亲。可是,在他任夙屯小学校长期间,更多的重心都给了学校和孩子们。

李昌荣的家与学校只有一墙之隔,从家里走到学校不过二十几步的路程。可是,在学校的杂物间里,李昌荣还搭了张床。学校教导主任黄加金说:“李校长除了吃饭的时间,几乎都在学校,晚上也多数睡在学校。说白了,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更是门卫护校员。”

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家里的农活重任则更多地落在了妻子的身上,自己也没能抽出时间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和生活上的照顾。同事、亲友们说他傻,他也感到愧对孩子,但他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至今,经他亲手培养考上大中专院校、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已达数百人。

在李昌荣的努力下,夙屯小学还创建了全省农村“两基”达标示范学校。验收小组人员说:“条件这么艰苦,一个村的小学能办得这么好,真是山旮旯里的一朵鲜花。”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4-28《人物》杂志评出全球最美女性
  • 2015-04-17习近平入选《时代》全球百位年度最有影响力人物
  • 2015-03-05《扑通扑通》曝人物海报 宋慧乔有望出席中国首映礼
  • 2014-12-12《李煦行乐图》1863万成交 系曹学研究重要人物
  • 2014-12-01莫言谈创作感想:作品克服人物标签化才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