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文化> 文化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南安高甲戏走出涅槃重生路
2015-05-26 09:59: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作为我省五大剧种之一的高甲戏,曾经广泛活跃在闽南一带百姓文化生活的舞台上。然而,2000年以后,这个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却在它的发祥地南安“销声匿迹”了。十几年来,优秀演员出走、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不再。痛定思痛,南安市有关部门将高甲戏剧团进行企业化改制,重组后的剧团依靠“两条腿”,让——

南安高甲戏

走出涅槃重生路

 

高甲戏《铁骨丹心》

▼大幕拉开前,家丁丑角还抓紧提炼剧情。

▼演出间隙喝口水。

东南网5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王帅 通讯员 黄小燕 朱晨辉 文/图)

锣鼓敲响,大幕拉开。5月15日,在南安市高甲戏剧团的戏台上,剧团企业化改制后第一台大型原创剧目——《郑成功》正在排演。老团长张芳颂在台下认真观看,不时纠正演员的唱腔和动作,力求尽善尽美。“郑成功和高甲戏是南安的两张文化名片,用高甲戏的形式来阐释郑成功,对南安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张芳颂说。

据了解,为保证剧目质量,《郑成功》剧本邀请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执笔,张芳颂协助创作,历时一年,初稿创作完成,经过多次专家评审、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南安市文体新局副局长王连福告诉记者,高甲戏《郑成功》是政府向南安市高甲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购买的文化产品。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郑成功》将在6月的“南安·国际郑成功文化节”上首次公演。“先在南安巡演,待时机成熟之后,我们考虑明年携带《郑成功》赴台演出。”王连福说。

1

辉煌:中南海演出 拿奖到手软

从乡村野戏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于1952年的南安市高甲戏剧团,作为南安唯一的国办专业剧团,承载了高甲戏的兴衰历程。

在剧团办公室,有一面贴满了各类奖状以及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高甲戏剧团演出盛况的荣誉墙,向人们诉说着高甲戏曾经的辉煌。“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那个时候,地方戏曲能进中南海演出,是非常了不起的。”张芳颂说。

1994年,张芳颂创作的剧目《大汉魂》参加福建省第19届戏剧汇演,荣获优秀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随后,该剧又荣获华东六省一市第八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南安高甲戏剧团在整个戏曲界闯出了名堂,擦亮了招牌。

1994年10月,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受文化部邀请到北京献演,同时进中南海汇报演出,演出成功,轰动一时。1995年,《大汉魂》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并荣获“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导演奖”。“这是我国专业戏剧艺术的最高奖项,是对剧团所有成员的肯定。”张芳颂说。

1999年,剧团创作的现代戏《浮沉记》赴中国第六届戏剧节演出,荣获曹禺剧目、剧本、导演、演员等五项大奖,原创大剧《洪承畴》也斩获国内戏剧各类大奖。同时,南安市高甲戏剧团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1996-1999年度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这是当时省内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剧团。

风光的时候,南安高甲戏剧团接到的演出邀请不断,一年演出接近300场。

2

没落:个人承包 高甲戏风光不再

这样的辉煌一直持续到2000年。当年4月,在相关部门的决定下,尝试对剧团进行改革,实行个人承包。

“当时也是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对国有剧团进行改革。”王连福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事实证明,将国有剧团承包给社会人员的改革是失败的。

剧团实行个人承包后,由于只看重经济效益,不再注重原创剧目,只是单纯地迎合市场。这让张芳颂为首的一批老艺术家心灰意冷。此后,一批优秀的老演员纷纷出走,有的改投其他民间剧团,有的干脆转行。

没了优秀演员,没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名存实亡。作为高甲戏的发祥地,在南安从来都不缺高甲戏表演的剧团,但大多是民营小剧团,与国办剧团相比,不仅规模上有差距,在剧目的原创力与演出水准上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唯一的国办剧团被承包后,南安高甲戏十多年来再没出现在各大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可以说完全淡出了文艺界。

由于演出质量和场次都缩水了,这也让剧团原有的一批热心观众流失不少。2008年,个人承包虽然终止,但南安高甲戏依旧沉寂。真正让南安有关部门再次下决心改革剧团的是,这段时期,南安“戏曲之乡”的“帽子”被摘掉了。

为让南安高甲戏重现活力,2012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南安市决定对高甲戏剧团进行企业化改制—成立公司,让演员来当股东,增强他们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给演员设置保底收入,解决后顾之忧,并划拨专项资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

重生:“两条腿”走路 再生新活力

“国有剧团企业化改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适合南安高甲戏剧团发展的一条路子。”王连福告诉记者,市里专门拨出1000多万元,用于剧团的转企改制。局领导还找来张芳颂,重撑南安高甲戏这面大旗。

目前,南安市高甲戏剧团总共40多人,其中,一半是原剧团成员,其他是从民间职业剧团优化组合选聘来的。改企后的剧团特别注重对新人的培养,目前已形成老、中、青三代演员梯队。23岁的吴思顿出生于高甲戏世家,现在剧团跑龙套,之前他曾辗转过几个民间剧团。受聘南安高甲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年多以来,吴思顿最大的感触是,“这里的待遇比别处好,每年还有外派学习的机会。”

“ 一定要重振南安高甲戏雄风。”这是张芳颂转变身份后对自己和企业提出的要求。为此,张芳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市场:立足草根戏台,排练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二是走剧场:进行精品艺术创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性戏剧汇演,达到以市场艺术来供养精品艺术,以精品艺术激发市场艺术的双向作用。

去年,南安高甲戏剧团一年演出场次达到280多场,其中各级政府买单80场,用于文化惠民下乡演出,各类社会邀演200余场。“《玉石碑》《包公造铡》《康王告状》等弘扬社会正能量、反腐倡廉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品剧目也让一些流失的观众又回来了。”张芳颂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剧团明年的演出订单也快接满了。”

去年年底,久违的南安高甲戏重登第十二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大赛舞台,阔别十几年后的第一次登台,张芳颂和他的剧团共获得三项荣誉——演员卓江州、黄幼婷均获专业组表演铜奖,南安市高甲戏剧团获组织奖。拿到奖状的那一刻,张芳颂激动得热泪盈眶,“南安高甲戏淡出福建文艺界太久,现在,它终于又回来了!”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5-25农家书屋成“回收站” 石油化工展也拿文化的钱
  • 2015-05-21探寻闽文化的精神力量之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 身后家训传世
  • 2015-05-21文化名片
  • 2015-05-21精神文化 后世传扬不息
  • 2015-05-19乌山文创园昨开园 既是文化创业园区又是风景区
  • 2015-05-19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之钱四娘:一曲传颂千年的大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