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1984~2014年31年间,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0.11%、23%、28%,一产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比例降到7%左右,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在产品贡献、收入贡献、就业贡献、创汇贡献、生态贡献、文化传承贡献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一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促进农业一产通过二产链接上三产。以粮油薯、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57万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实现利润总额1.22万亿元,同比增长2.2%;上交税金总额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01%。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2:1,10年间年均提高0.1个点。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促进一产直接链接三产带动二产。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场所,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中的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园、休闲农庄等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就业增收,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差;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初期没有考虑加工转化,没有考虑农业的功能拓展,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大多数处于耕种收阶段,产加销、贸工农出现脱节,卖不掉、储不下、运不走、利不高,走不出“种来种去、养来养去、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 从国外和我国近几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看,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对于解决“三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迫切要求。新常态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一产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生产,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同时为一产注入现代生产要素,构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助推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通过分工分业催生出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三个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和质量环保法制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五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常态下的三产融合,扭转了农业单纯依靠拼资源、拼人力、拼投入的做法,扭转了农业单纯作为和依靠第一产业的做法,将各个环节紧密关联,将农业的增值增效转到依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来,在单位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使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补齐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短板”。三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新常态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缓解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的双重挤压,将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无限的环节和就业岗位、增收机会,将加工流通利润留给农民,将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留在农村,同时吸引城市和工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换发农业农村经济新的活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通过农业相关产业联动集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农产品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三农”强、美、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通过5~10年的努力,农产品加工业、直营销售及餐饮、休闲旅游等相关服务业较快增长;农产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主要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较快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较快提高;各类规模种养区、加工区、物流区、流通区无缝对接融合,产业融合先导区农业综合效益增幅大幅度高于一般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