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的“砍树人”到如今的“看树人”,武平林改已经实现了“山更绿”目标。而如何让“民更富”,则成为林改新的聚光点。当全国各地都在苦寻绿色发展方向时,武平这个全国林改第一县借助自身优势,探索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逐步实现着“不砍树能致富,保生态也得利益”的新愿景。“武平县是我省唯一的首批国家20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之一,县领导着眼长远,聘请我们帮助制订了《武平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并按这个《方案》认真抓落实,抓出了成效。”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万泉11日告诉记者。 林下经济方兴未艾 百姓乐享生态红利。6月11日,穿梭在下坝乡露冕村的杉木林中,记者被林下的盎然生机所吸引:“小伞”似的菌盖破土而出,一簇簇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这里就是王继文仿野生种植灵芝的基地,陆续种上了50多亩。 “仿生种植的灵芝,一公斤干品可卖上近400元,比大棚种植价格高了许多。一年两次收成,每亩的产量可达100公斤,一个菌棒长个四五年都没问题。”一笔经济账算下来,有着10余年灵芝种植经验的王继文自是满脸笑容。而在王继文的基地里,还种植着“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今年试着种,明年出成果后发动村民们一起种,让大家多享受点红利。” 在城厢镇东岗村畔泥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管理员冯开宏告诉记者,基地去年8月份兴建,规划林下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三叶青、灵芝等中药材;建设林下经济产品展示厅、荷花园、生态养鱼,两年内可建成,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000多万元。 “我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势头很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武平县林业局局长王琼荣如是说。2014年,武平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6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2890元,比2001年增加2451元,林业收入占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1/4的比重。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林改所带来的生态红利逐渐凸显。过去“守着森林没饭吃”的状况正逐步改变,林农由原先的砍树人华丽转身为“看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