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规划》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规划》是粮食流通建设方面的首个国家级专项规划。既立足守住粮食流通工作的底线,又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要求,注重加强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构筑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确保质量安全。 二是紧扣粮食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突出建设特点,明确带有基础性、公益性和全局性的六个方面建设任务。“粮安工程”不仅仅是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涵盖了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粮油质量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粮情监测预警体系、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等为重点的软件提升方面能力建设。 三是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新要求,注重坚持两手发力综合施策,体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加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发挥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杠杆作用,有效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能通过市场化解决的,更多地利用社会力量、民营等多元主体投入。 四是《规划》实施具备良好基础条件。“粮安工程”提出两年多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安排中央投资近100亿元,支持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危仓老库”改造,农户科学储粮、质检体系等建设。各地也初步完成了本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落实地方财政资金,积极加快推进“粮安工程”建设,一些省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粮安工程”和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文件。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进度安排? 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要求和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粮食流通工作底线,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彻底改善粮食仓储、应急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售粮便利、储存安全、物流通畅、供给稳定、应急高效、质量安全、调控有力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粮食流通新格局,使粮食收储能力大幅增强,粮食物流效率显著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粮油质量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建成,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13项指标,主要包括:2015年底前完成集中新建仓容1000亿斤任务,实现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户数达到1000万户;到2017年完成全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到2020年基本消除“席茓囤”等露天存粮,应急供应网点达到5万家,应急加工企业达到0.6万家,改建成品粮批发市场312家,改建区域性配送中心531个,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数量达到500个,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达到2500个,国家粮食信息直报点增加到2000个,粮食供需平衡抽样调查城乡居民户达到20万户,年减少粮食产后流通环节损失浪费1300万吨以上。 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急需优先、梯次推进的要求,建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应急建设期(2015年),重点解决仓储设施不足等紧迫问题,核心是主产区仓容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二是整体推进期(2016~2017年),全面推进粮食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全面建成期(2018~2020年),全面完成“粮安工程”建设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