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文化> 文化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屏南四平戏:别让古韵成绝响
2015-06-18 09:02: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昔日人人会唱四平戏的“戏窝子”,如今落得个出钱请人唱闽剧的境地。硕果仅存的几个老艺人,一身技艺却面临无处传承的尴尬——

屏南四平戏:别让古韵成绝响

东南网6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 吴旭涛 通讯员 张尚瑶 张川闽 文/图)

71岁的陈秀雨(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她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屏南)高峰论坛时登台演出。

“啊唉,小校,方才妇人家说道,有夫不能依靠,有子不能奉亲,这等看起来……”夏日清晨,屏南县体育中心锣鼓喧天,71岁的陈秀雨正声情并茂地演唱着四平戏传统剧目《白兔记》、《包公判》、《中三元》、《黄飞虎反五关》。这些传统唱腔,作为珍贵资料被现场录制保存下来。闻风而至的游客和乡亲们,也免费享受了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

“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 这句闽东北民谣,道出了屏南四平戏的广泛影响。

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美誉的屏南四平戏,作为独立戏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陈秀雨、陈大并一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陈玉光、陈官铁和陈锦蜜等15人分别入选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四平戏是祖宗戏,我们希望能一代代传下去。”陈秀雨说。世居“戏窝子”龙潭村的陈秀雨14岁学戏,16岁登台表演,是位曾享有极高声誉的四平戏演员。

大山里的千古绝唱

“四平戏古称‘四平腔’,又叫‘庶民戏’、‘赐民戏’,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明末从江西、浙江传入屏南。”民俗专家、屏南县文体局副局长陆则起说,随着时光流逝,四平腔因与其他剧种融合而逐渐消失。只有龙潭四平戏,因地处偏僻,加上是祖宗戏,才得以保存至今。1981年龙潭四平戏被发现后,被戏曲界称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明代四平腔的遗响”。

俗谚称:“龙潭村的鸡姆都会唱四平。”长期从事戏曲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的陆则起介绍,明天启年间,四平戏在龙潭村流传起来,全村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常常是台上演唱台下众和。

清朝雍正九年(1731),龙潭村筹建四平戏班,乾隆年间打出班名“开祥云”。其后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新和顺”等班社。“最负盛名的‘棰仔班’,演员个个身怀绝技,道具都是真刀真枪,最远到江西、浙江一带演出。”陆则起说。

龙潭村一直沿袭着古朴遗风:孩子们每年二月初二开始学戏,六月廿四彩排,八月廿三出艺,九月九秋收外出演出,第二年春耕时节回来。

早先,龙潭四平戏有严格的班规和习俗,父传子,传媳不传女。

“我是村里第一批学唱戏的女孩子,赶上了好时代。”陈秀雨说,1958年,龙潭村的四平戏班开始招收女学员,她是首批女艺人之一。

当时,四平戏在屏南盛极一时,25个村唱四平戏,演员有数百人之多,有的一个戏班可以演70多部戏。

一半以上技艺已失传

“四平戏戏种语言和腔调很特殊,称为‘错用乡语’,即土官腔(南京的普通话)与地方方言、音乐和民俗结合,既保存原始弋阳高腔特色,又兼具古朴传统的南戏表演风格,还具有文本与表演雅俗组合的特征等。由于没有唱谱、符号,单靠师傅言传身授,有一半以上技艺已失传。”陆则起说。

陈秀雨是龙潭四平戏第十二代传人,也是唯一可演旦、丑、末等角色的全才,能演20多种传统剧目。然而,她也有20多年没唱整台戏了,只有在大型活动中,才受邀登台亮相,一展风采。

最近几天,陈秀雨忙着给《白兔记》四部戏录音。“担心老了唱不动,后人就听不到这些老戏了!”她说,“当时和我同一批的40多人,现在仅剩六七人。大多不再唱戏了,有唱的也改行唱闽剧了。”

10年前,陈秀雨举家搬进县城。留守在龙潭村作后台的陈大并,一身技艺也面临无处传承的尴尬。“没人看戏,也没人肯来学戏。”

昔日的团长,四平戏第12代传人陈玉光唏嘘不已:“收了5个徒弟。现在最大的70岁,最小的26岁,都不唱四平戏了。”

42岁的陈锦蜜,4岁就跟着父亲陈官务唱戏,如今改唱闽剧,兼职做“乐队”。“红白喜事就去唱,替人哭红了脸、哭干了泪,真罪过。没办法,人总要生存。”

现在龙潭人过年,仍和过去一样,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照样演戏,但演的都是闽剧。

与旅游相结合寻出路

2015年,屏南县充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小组,县财政划拨1000万元作为文化发展基金,着力四平戏的抢救工作。目前已拍摄不少资料照片、声像等,整理四平戏剧本12本,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陆则起告诉记者,其实,当地传承保护四平戏的努力已持续了十余年。

2001年,屏南县成立挖掘抢救四平戏领导小组,举办了首期四平戏培训班。20名喜欢戏剧的小男孩、女孩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2009年,一个以培养四平戏新人为主旨、依托职专幼教班为主的夜校——“四平戏传习所”成立,由陈秀雨授课。一周上5个晚上的课,一次两小时,坚持了两个月。

正是这两次由政府主导、艺人参与教授的培训,让四平戏后继有人。今年26岁的陈楠在11岁时参加了首期四平戏培训班,后拜陈玉光、陈大并为师,前台和后台演奏技艺基本学会了。

“抢救四平戏,政府、专家、民间老艺人都不能缺位,众人拾柴火焰才高。”陆则起说,目前最重要的是重建四平戏剧团,或组建一个相对固定人员组成的戏班,打造几出精品戏。

陆则起甚至还设想好了这个戏班子立足谋生的出路,希望政府能给予扶持政策,把四平戏演出与白水洋、鸳鸯溪门票捆绑。“艺术必须在活态中才能生存,而技艺也只能在生产中保存。四平戏与屏南旅游结合,才是最好的方向和出路。”陆则起建议,2014年屏南县游客达250万人次,一张门票只要加1元,每年就有200多万元,既可培育很多优秀的四平戏演员,也可丰富屏南旅游的内涵,增加吸引力。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6-17武平:“绿色+文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 2015-06-17永春岵山卖“文化荔枝”
  • 2015-06-16永春岵山荔枝文化旅游节开幕 系列活动陆续举行
  • 2015-06-12弘扬朱子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 2015-06-11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将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幕
  • 2015-06-11文化部将重点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所得税减半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