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旅游> 旅游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循朱子足迹,来趟修学之旅
2015-06-18 09:17: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莒口小源村的屏山书院

书坊乡“积墨池”遗址

考亭村的千年古樟“树抱佛”

位于考亭村的考亭书院牌坊

东南网6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王柳珍 文/图)

高考已然结束,暑假即将到来。乘着合福高铁7月开通的东风,莘莘学子和家长们,不妨去建阳,循着800多年前朱熹的足迹,来一趟修学之旅吧。你可知道,元明清三朝的高考——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和标准答案《四书集注》,就是这位朱老夫子的代表作。

朱熹一生对建阳似乎特别偏爱。他祖籍江西婺源、生于尤溪、长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与建阳土生土长的游酢、蔡元定、宋慈等人相比,可算外人。可正是这个外人,自称“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人”,以此籍赴乡试、殿试。

朱熹钟情于这一片山川,建阳的书坊、黄坑、麻沙、莒口等乡镇都留下他的足迹,流传诗作多达100余首。

寒泉精舍与晦庵草堂

宋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葬母于莒口镇马伏村天湖之畔(今马伏良种场后),并于墓旁建数间草房为母守孝,取名寒泉精舍。

何谓“寒泉”?《诗经·邶风·凯风》曰:“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后世以“寒泉”喻子孝其母。朱熹在此开始了隐居建阳近十年的守孝著述生涯,并为这里留下一个充满孝义的新地名——寒泉坞。

寒泉孤灯,却因朱熹而成为当时的学术灯塔,求学问道的弟子如飞蛾向火。不久,朱熹便不得不在附近的云谷山建晦庵草堂,讲学授徒。

重峦叠嶂的云谷山,陡峭难行,空山新雨后,常见白云虚无缥缈间。此处清幽静雅,远离人间烟火,着实是一个治学的好地方。

朱熹隐居寒泉坞期间,最值得一说的是宋淳熙二年(1175年)初夏与吕祖谦的“寒泉之会”。两位理学大师于此交流讨论,在一个半月内,共同商定编撰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言论,作为理学入门之书,并将书名定为《近思录》。

宋淳熙五年(1178年),朝廷降旨命朱熹知南康军,是年十二月又下诏令催其赴任,朱熹只得出山。当49岁的朱熹从山林走出来时,书箱里装满了厚实的手稿,计有《论孟精义》等19部,共266卷。

考亭书院与“树抱佛”

宋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长子朱塾病逝。老年丧子,朱熹决意告老还乡,不再四处奔波。

然而,何处是归宿?“考亭溪山清邃,它年可以卜居。”先父朱松旅居建阳时说的这句话,朱熹始终未忘。

潭城街道的考亭村距城关约3公里,麻阳溪在此受翠屏峰阻挡而变得温顺。背靠青山,面朝溪流,一座苔痕水渍洇染着岁月痕迹的高大石牌坊孤零零矗立着。牌坊边的石阶,青苔遍布。拾阶而上,荒草丛生间的石础遗迹,昭示着那曾经的考亭书院遗迹。对面的翠屏峰倒影映入溪中,一幅溪山相环绕,波影映翠屏的优美画卷。

距书院约五里处,村庄名曰破石,古名萧屯。村口有一奇特景观——“树抱佛”。

这是一棵高三十余米,冠幅百余平方米的千年古樟。最让人称奇的是在离地面一米高处的树身上有个洞,洞内藏有一尊高60多厘米的泥塑像。而洞口直径仅巴掌大。当初是如何把佛像放进小洞口的,成了众说纷纭的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朱熹已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学者,莘莘学子均以到过考亭,亲身受过朱熹的教化为荣。一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考亭门人有姓氏可考者就有511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精深的学派就此形成,后人称之为“考亭学派”,建阳因此被誉为“理学之邦”。建溪河畔的琅琅书声,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道夺目的风景线。

朱熹一生的最后八年在此度过。当时的“文中之虎”辛弃疾,四次专门到此造访朱熹。在辛弃疾听到朱熹与世长辞的噩耗之后,悲痛不已,不顾朝廷禁令,“为文往哭之”,其文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同文书院与积墨池

沿麻阳溪上溯近百公里,行至书坊乡书坊村,村如其名,就是古代刻书作坊云集的地方。

5米高的门楼巍巍耸立。门由斗砖铺砌,正面门额上方镶砌砖刻“书林门”三个大字,背面刻“邹鲁渊源”四个大字,笔画遒劲浑厚。

这本是集镇的东门,一条大道直通市集。距门楼数百米远,一条青苔密布的鹅卵石古驿道蜿蜒向前,伴着雨水叮咚,似乎依旧流连于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

这段历史与刻书相关,与朱熹也有莫大关系。

朱熹著作等身,弟子众多。为保存“图书之府”的众多版本以及自己的著作,于是在书坊创建同文书院,兼具讲学、藏书与刻书之所。同文书院就建在众多书坊的中心,由于当时建阳是南宋时期全国刻书业的中心,相当于全国的出版中心,因此大量书商聚集在这里,“贩者如织”。

朱熹的作品《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等均出自同文书院。朱熹的这些图书,成为宋末、元初100多年间,流传最广、刻印最频繁的大宗品种。朱熹的著述如此畅销,以至于他记载了不少自己作品被书坊盗印的事例。例如淳熙十五年(1188年)准备再次修订后付梓的《四书集注》,在刊印前被盗版,朱熹此时要求追回,但为时已晚。

村旁稻田有积墨池,传说取池中之水印书,可使书籍“纸墨精莹、光彩照人”。按专家分析,积墨池地处洼地,四方作坊印书废水均流于此,年久水色若墨。此为书坊雕版印刷兴盛一时的见证。

沿麻阳溪再溯源,进入黄坑镇境内。朱熹墓就位于后塘村大林谷,卵石垒砌,朴实无华。祭拜先贤后,再往前即可进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登上大竹岚瞭望塔远眺,两侧重峦叠嶂、谷底蜿蜒曲折,雄壮的桐木关――大竹岚断裂带尽收眼底。深厚人文底蕴兼具无限自然风光,这趟修学之旅收获莫大。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6-16永春岵山荔枝文化旅游节开幕 系列活动陆续举行
  • 2015-06-05乡村旅游大发展再获良机
  • 2015-06-04“清新福建”旅游总评榜 人气乡村获评24个景点
  • 2015-06-04漳浦“闽南井冈山”开启生态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建设模式
  • 2015-06-03泰宁云顶旅游景区获选2014年度福建“最清新景区”
  • 2015-06-02福建旅游“清新榜单” 泰宁寨下大峡谷获得最清新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