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叶江南送教学点的孩子们走出校园。杨珊珊 摄
东南网6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邓婕)
核心提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了“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干货”,旨在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厦门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验区之一,尽管在缩短城乡之间教师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已经先行先试并实现了基本均衡,但农村地区教师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城乡间教师整体水平差异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教学点,农村教师短缺,师资力量薄弱,体育、音乐等专业教师紧缺,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依然无法忽视。近日记者走近同安莲花镇罗溪教学点和位于集美区灌口镇的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倾听两位农村教师的“坚守”故事,以及他们在农村教师岗位上的需求和期待。
教学点师资普遍老龄化盼政策倾斜留年轻教师
同安莲花镇罗溪村,位于同安和漳州长泰交界的山上,从同安区中心城区出发,要行驶将近30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罗溪教学点。
进入罗溪教学点,目之所及,一栋教学楼,一个小操场,就是这个教学点的全部配套了。去年开始,罗溪村二年级以上的孩子们都到莲花中心小学就读,现在教学点里留下的是一、二年级的16个孩子,教学点的老师仅2名。今年48岁的叶江南是其中一名,他一毕业就当起了乡村教师,至今已经有29个年头。
教学点师资有限,一个老师要身兼多个角色,除了要教语文和数学等主要课程,叶江南还要负责罗溪村和上陵村两个教学点的管理工作,从学校教学用具采购、卫生管理到学生安全等工作都要他负责。另一个老师也要教美术课、音乐课等课。叶江南告诉记者,一般小学老师一周有12到15节课,但是在教学点,自己和另一个老师一周要上26节课,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我们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是‘分分合合’。”叶江南说,师资有限,每天除了保障学生们有一节语文课和数学课是单独教学的,其他课程只能把两个年级的学生合并起来一起上课。
在叶江南看来,教学点遇到的困难首当其冲的还是师资严重老化。“我是罗溪和上陵村两个教学点里最年轻的老师了。”叶江南颇为无奈地说,去年底,罗溪教学点有两位老师满60岁退休离开学校,这让他再次担心,教学点的老师年纪普遍较大,这几年很少有“新血液”到教学点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如果以后仅剩的这几个老师也退休了,教学点岂不是“后继无人”了?
叶江南说,虽然厦门对教师的待遇是“同城同编”“同薪同酬”,但农村教师的补贴一个月才300元,如果是像同安军营村、白交祠村的教学点,住在山下的教师们一月开车往返的油费就不止这个数了,“对外来教师来说偏远地区的教学点条件太过艰苦,吸引力有限,年轻教师大多不愿到教学点来,来了也‘留不住’”。此外,由于学生人数有限,教学点配套的教育经费少,公共经费也很有限。
“希望今后教师编制能更多向农村教学点倾斜,或多派老师到教学点轮岗教学,以填补农村教学点师资的短缺。”叶江南说,要适当提高山区教师的津贴,偏远山区才能“留得住”教师。而对于学生人数较少的教学点,配齐各科老师不太现实,希望有美术、音乐、体育专业的老师能到教学点以“走教”形式教学。
农村学校条件有所提升教师结构稳定性需改善
在厦门,偏远的教学点与城区学校的差距明显,而一般的农村中心校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在近年来则有显著提升。
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的洪菲菲老师就有感于学校的变化。1999年从厦门师范学校毕业的她被分配到学校的前身灌口中心小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学校周围的工业发展起来,房产楼盘也不断开发,学校的生源从当时的800多人增加到目前在校生达2100多人。学校占地约59亩,教学楼、运动馆、操场等都按照“标配”配套整齐。2006年,集美区还实行教育资源高位嫁接,灌口中心小学实现与厦门实验小学的嫁接,让这所农村学校摇身一变成为了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其实,在我心里农村教师和城里教师的区别已经渐渐模糊了,”洪菲菲说,学校的各种硬件都是标准化建设,该有的设备都配齐了,在师资上,一改以前农村师资单薄的印象,也形成了一支可靠的梯队。目前学校这支90人的在编教师队伍中,副高级职称的老师就有9名,更是有一批省级、厦门市级学科带头人,师资有所保障。
今年11月,洪菲菲将代表福建省到黄山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比赛,此前她代表厦门市参加省赛时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佳绩。
“如果放在以前,这样的机会恐怕很难落到我们农村教师的头上,”洪菲菲说,而现在,在教师培训成长、交流学习、职称评聘、待遇保障等方面,农村教师都享有比较公平、平等的待遇了。“只要教师有心学习,我们都可以和市区的学校教师一样,参加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等培训,”洪菲菲说,在职称评聘上,农村教师甚至享有一些倾斜照顾,比如发表论文只需刊登在区级汇编刊物上,而城里的教师可能就要发表在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刊物上,更为严格。
得益于厦门教师交流的政策,每年“城里”都有一批教师要到农村校进行支教、交流,洪菲菲所在的灌口中心小学成为实小分校后,每年两个学校间互派教师、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交流更成为“家常便饭”,洪菲菲说,老师们都不愁没有学习提升的机会,“出去看看”变得更加便利了。
提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乡村教育渴求更多保障
如何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中央提出要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定编定岗、培养补充、交流轮岗、培训提高、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倾斜,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
厦门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验区之一,早在2008年就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教师“同城同编”“同城同薪”更是率先落地实现,就整体来看,其实农村教师和城里教师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较为均衡的厦门其实已经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位于集美区灌口镇的厦门实小集美分校,有着标准宽阔的校园,齐全的配套设施,其实已经让人们也渐渐模糊了“城里学校”和“农村校”的差别。
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教学点,仍有一批农村教师在相对简陋的环境中坚守着。在叶江南回忆起80年代初到农村教学的经历时,他说,当时往返当时的学校和家里需要6个小时,宿舍条件简陋,甚至都没有电,条件更加艰苦。
“我记得那时一个月工资是86块5毛,我用2个月的工资加上半年的奖金30元钱还买不了一台电风扇。”但是当他看到年幼的孩子们翻山越岭赶早上学,天都黑了才回到家里,被孩子们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20年来,叶江南说自己也曾有过离开教学点,到“外面”的学校从教的机会,但自己选择了留下,一方面是习惯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这一守就是二十余年。
针对农村教师目前还面临的一些问题,目前厦门也积极响应,提出将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加大向农村教师倾斜,包括从今年起组建“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创新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尤其是农村青年教师的带教机制等。在保障农村教学点师资力量、保障专业老师教课等方面,厦门依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