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各地乡村旅游点的数量激增。但是,乡村旅游的产品往往趋同,且相对单一;村庄的地域面积一般较小,难以适应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有的乡村旅游点,经营户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带来恶性竞争。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食品卫生安全难以保障。 对村民而言,乡村旅游带来的也并不全是美好的图景。部分乡村旅游点,只是占了农村的地,或是搞了些农业项目,实际上与大多数村民没有什么关系。 “来那么多人,吓得我家的鸡都不下蛋了。”采访中,也听到这样的抱怨。听起来,似乎是句玩笑话,但反映出的却是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冲突。原本平静的生活发生变化,一些村民并不适应。 与其他旅游产品不同,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就是乡村特有的“土气”。很多游客来的目的,或是回味儿时的故乡,或是让孩子体味农村的别样。但可惜的是,不少乡村旅游点,越来越缺少乡村的味道。 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霏霏觉得,对乡村旅游而言,这是极大的损失。“乡村旅游,让人留不住乡愁,体验不到传承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找不到田园风光的感觉。如果是这样,那它的生命力在哪,未来能走多远,值得思考。” 升级,已势在必行 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传承、农民素质提升,都与乡村旅游息息相关 邹城市上九山民俗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利,一直在鼓动老辈人搬回村里住。“这地方受孔孟思想的影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老辈人只要在这里生活,就能展现出历史形成的民俗民风。” 想法还有很多。比如利用时下最火的“互联网+”,让乡村旅游虚拟化。城里人可以在网上乡村里种菜、养鸡,再凭记录到现实里领取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黄明利看来,乡村旅游要做的,是要把“战线”拉长。“城里人不可能天天来,乡村也不可能搬到城市,需要找一个好的结合点。” 这两年,山东也在筹划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未来,山东准备以17个设区市的郊区为重点,规划建设环城市游憩带,注重推出有体验性、娱乐性和符合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游项目和产品。 在此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明建设、“乡村记忆”工程,都将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加强规划统领,引导有序发展,对各个乡村的禀赋进行挖掘整理,从而给予其合适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邹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永玲介绍,邹城提出“邹东深呼吸、乡村慢生活”,就是想在统一的品牌下,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传承、农民素质提升,都与乡村旅游息息相关。” 在“邹东深呼吸”品牌提升论证会上,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这样诠释。“从旅游者的角度,乡村旅游就是回家;从政府的角度,发展乡村旅游最终的目的是进行新农村建设,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本质上,发展乡村旅游是要营造好的山水、构建好乡村生产生活,挖掘民俗民意风情、技艺等特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