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公益> 公益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大众恋油画,古村盼新生
2015-07-14 08:32:55 张颖 游笑春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正值暑期,漈下游人如织,在公益画室驻足、学油画也成为一道风景。

每天下午一放学,10岁的甘永光连家都没回,就一路蹦到了村里的一座民居。民居里的画室已经是他每天必到的地方,在这里,他找到了绘画的乐趣。

“才学了没多久,孩子的绘画天赋就被挖掘出来,目前画作出售情况良好。”画室的主人林正碌拿出手机,展示甘永光的画作。

和甘永光一样,目前村里一共有30个孩子在学习油画。在画室开放1个月后,连老村主任甘代韦也走进画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油画写生作品。如今,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家庭在搬画架集体作画。

今年4月初,上海鸿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持人林正碌带着团队,来到屏南县漈下古村,在村里一座普通的古民居里安营扎寨,开始了“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的福建之旅。现在,这个古村画室已在屏南小有名气,除了村民,现在暑期每天都能接待近百人次,几乎座无虚席,而且还有外地的学员远道而来”。

公益教学,

人人都是艺术爱好者

“我们尽力把漈下古村的大人小孩教成画家。”林正碌充满自信。

他祖籍福建莆田,曾经是油画行画基地的操盘手,因为深恶痛绝狭隘的“匠”思维,积极投身到艺术教育普及的公益活动之中。作为策划者与推动者,林正碌已经在江苏“海安523艺术园区”进行了3年的公益艺术教育实践,强调对人性的启发性教育。他设立了艺术培训就业中心,培训百余位社会人士、残障人员、青海玉树藏族青年人。虽然学员没有任何油画基础,但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批评家、艺术家、教育家的认可,部分作品还入选江苏省美协第四次新人美术作品展览。

去年,“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公益活动引进上海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前来学画的人有退休职工、下岗工人、家庭主妇、公益人士、学者等,外籍留学生与企业高管也踊跃参加,最大的70岁,最小的七岁。

除了在城市,林正碌还将公益艺术教育延伸到了四线城市,甚至进入农村,其中包括青岛平度市马二丘村、青海玉树下拉秀乡。而屏南漈下成了“艺术走进农村”的一方试验田,油画公益教室真正地延伸到古村落。

艺术下乡,

意在滋润人心

艺术下乡,在现今的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林正碌期望的艺术下乡却更趋深入,他希望能以一种互动式的合作,让艺术改变乡村面貌。

如今,一些古村落热衷于旅游开发,但是大量不当的规划操作破坏了村落的原味,甚至在毁灭古村。他心目中的拯救古村,更看重的是文化复兴。“我们的保护不是绝望式的保护,更不是以开发名义去破坏传统的农耕文化生态,将古村变成一具僵尸,拼命地消费它,如果这样只会加剧它的消亡。”他说。

“古村的核心在人,古村的保护必须从保护主人开始。只有村民的文化创造力提高之后,才能让人产生新的想法。”林正碌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培养漈下的农民艺术家,修复古村的文化生态。

“如今全中国都在喊拯救古村。除了保护外在的建筑,更应当创建农村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林正碌认为,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互联网让物理距离、物质差距正在消弭,“因此古村文化的复兴不是天方夜谭”。

“今天哪怕是一个躲在青海或者海南山洞里的人,他的创意或念想都有可能被北冰洋潜艇上的一个人喜欢了,购买了。”林正碌坚信,微信、博客、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出现后,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开始悄然发生诸多变化,价值定义格局彻底摆脱了“看不见的手”,而迎来了“看不见的心”。

这样一方安静漂亮的山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品质,随便一个角落都是景致。“屏南的劣势没有了,优势显现出来了。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村民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出来。”林正碌说。

文创入村,

帮助重拾自信

如今,林正碌通过个人微信平台将画室里的优秀作品挂牌销售,每幅标价150—400元不等,通过自媒体,艺术生产者、推广者与消费者三方交流顺畅。“每个月营业额都在稳定增长,很多村民都能依靠售画获得收入。作者拿走一半,剩下的作为发展基金用来支持画室的运营。”他说,他有足够的信心在古村推行艺术教育。

未来,林正碌还想教村民用手机上微信,自我推销画作。他告诉记者,青岛的一位村民依靠卖画收入买了部手机,开始学习自己推销画作。如果农民人人都是自媒体,未来不仅卖画,还能卖农产品等等。

林正碌还透露,目前已经有艺术家开始关注漈下,还有各地的粉丝追随到屏南。10岁的胡睿一来自上海,他的妈妈非常喜欢漈下的自然风光。

“通过学习绘画,农民可以拥有与艺术家对话的途径,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和大城市的孩子相处,以前无法企及的群体可以通过艺术实现软着陆。”林正碌说。如今,漈下村已得到了外界的关注,其中不乏世界级的艺术家。

做农村里的文创产业,林正碌决心把漈下古村打造成艺术村,变成文创古村,以古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自然景观为底牌,以优化文化创造力为推动力让古村获得新生。

记者手记>>>

艺术助村点燃了什么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疾呼,保护古村落,不能因为过度开发,而丢失了古村落的血肉和灵魂。活化保护成为古村新生的要义。当油画和古村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不同于文化下乡,也不同于艺术采风。油画公益教学进驻古村,以艺术助村,用画笔为古村落复兴探路。不同于单纯投钱维修,古村不应当只是修旧如旧的外观改造,更重要的是激发文化自信的活态保护。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热爱,这才是保留古村落的核心。

在外来人看来,漈下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惊喜,但是对村民而言,这只是千百年来看惯的风景。画室进村带来的撞击,恰恰是一个火种,点燃的是民间文化自觉的温度,是文化自信的能量。从怀疑观望到参与其中,这是一种需要滴水石穿的坚持和渗透,它的意义在于改造的不仅是物,更是人心。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7-13乡村旅游,蹒跚中生长
  • 2015-07-09漳州高坑村:市场之手“扫”出美丽乡村
  • 2015-07-08全省首个乡村级“方志书屋”在福安落成
  • 2015-07-06蕉城魅力乡村游受青睐
  • 2015-07-06华安官畲村加快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 2015-07-02建瓯乡村大舞台 群众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