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起当年建造钟楼的原因,在家颐养天年的主人陈荣坤老先生解释道:“我喜欢清静,在外做生意有点积蓄后,就想在海边建房子。可是,规划的庭院恰恰在4条溪流的出水口边上。古人建塔镇水,我嫌建塔太俗气,所以干脆建造了这座钟楼。” 上世纪80年代,海边荒凉一片,不是洼地就是杂林,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工人们沿着羊肠小道,一路翻滚石头,将石头滚到海边,再用小船运到几十米外的基建建房处。 “钟楼是自己设计的,为了避免有倾斜感,四个角落的梁柱由下往上变瘦,所以,从外面看钟楼,视觉上会感觉一、二层和上面的楼层粗细不均,其实钟楼内部是均匀的四方形。”陈老先生说。 钟楼,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年,主人不惜花费重金,从上海钟厂订制了两面直径1米的钟表。经过一年多努力,1986年,钟楼正式落成。从此,悠扬的钟声响彻四方。在钟楼落成的同一年,陈老先生出资5万元,修建了割山村第一条村道。 有了笔直的道路,陈老先生建造的钟楼、海边别墅及延伸到海上的架高亭轩,成为村里一道风景线。在沿海大通道未建设前,钟楼脚下,总有慕名而来的客人在砌得齐整的石头岸上听海水潮涨潮落、看沙滩小孩嬉戏玩耍。而钟楼与高高围墙之间的夹角也成为村里人从事海蛎生产的歇脚处、避风点。 如今,这座钟楼的大钟因为锈蚀,已经不能发挥报时的功能了,但她的身姿,与碧海黄沙一起,构成割山村的一道独特景观,成为乡村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