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希炎向记者一行介绍农村发展规划
东南网8月6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 实习生 高钰婷)从种植水稻为主到产业结构多元化。三十年来,建瓯市小桥镇后塘村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在“农村固定观察点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访后塘村,向村支书陈希炎了解后塘村三十年变迁。
从“想好几天”到“随时去买”
“差别太大了,现在和以前不能比啊。”谈到村庄变迁,52岁的陈希炎不断地说道。他表示,以前想吃一顿肉,好几天都不舍得买,而现在随时可以吃。
三十年前,恰好也是陈希炎结婚那年。当时,受条件限制,他找朋友凑了300元置办婚礼,购买彩礼、目鱼、猪等。当时结婚流行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他一个都没,接亲也只是走路去。
他当时的生活状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时村民收入普遍不高。翻出后塘村三十年前的老照片,暗黄的照片里可看到一条条土路,一座座低矮的青砖房坐落在村子里。
像老照片一样,陈希炎一辈的穷苦生活已成为历史。旧照片上的老房子已经被一排三四层楼的小洋房取代;一条条土路也不再。从前从小桥镇去建瓯市区需要两个多小时车程,后来国道改道,从后塘到建瓯市区仅十几分钟车程。

陈希炎在介绍村庄变化
从“一元产业”到“多元产业”
“要致富先修路”完成交通条件的转型,后塘村的经济便飞速发展起来。
以前水稻种植是后塘村的支柱产业,人们收入单一。经过30多年发展,村里完成以加工茶叶为主,兼种葡萄、杨梅、锥栗、蔬菜,以及养殖鳖鱼和孔雀的多元化结构转型。如今,后塘村已有50多家茶厂,每个厂都能承担从烘干到炒制的一条龙制作。
在刚结婚时,陈希炎就承包了一个茶厂。尽管当时机器落后,做工麻烦,但种茶成为村内一种趋势。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后塘村村民开始集体种茶,并有了集体茶厂。后来茶叶市场广阔,好茶价格好,村民生产茶叶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当然,后塘村也经过一路摸索,才有了今天当地多元化产业模式。在1985年时,后塘村村民曾尝试种柑橘。起初柑橘收成不错,后来随着病虫害治理不到位,便被荒废了。
未来,他们想发展休闲农业
陈希炎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在筹划发展休闲农业,同时也积极参与美丽乡村10公里景观带的建设。此外,他们还将推动葡萄合作社的发展。
后塘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村里一条干净的河被上游的罐头厂和毛料场的废水污染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村里孩子大多去乡镇或市区接受教育,村里原本的4所学校如今只剩一所小学;还有村里老龄化现象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陈希炎还是信心满满,他说:“相信后塘村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村集体也将加大村庄发展规划力度,积极谋划下一步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