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梨树村拥有大片农田
东南网8月10日讯(本网记者郑晓丹 实习生 周建鹏)沙县小吃火了,三明沙县梨树村原是果树飘香之地,却变得渐渐冷清。劳动力不断外迁、行政规划发生了调整、村取代了乡……近日,恰逢农村固定观察点建立三十周年,记者与“说·三十年村变”大学生实践队赴梨树村探访其村变。
此前乡音未改 仅有果树飘香
闽地多山,三明又尤以山多林密、森林覆盖率高为著,1997年以前,梨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能嗅到花果的香气,是一个十足的农业村。瓜果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村里遍植果树,盛产柑橘、青萘等沙县特产。
“靠山吃山”是梨树村当时经济收入结构的真实写照。600多亩杉木林每年的分红是村里最大的一笔集体财产收入。1984年全村共有农产品专业大户26户,其中粮食12户、茶叶6户、林业2户、养鱼6户。1978年全村粮食耕地面积2419亩,比1978年的115.8万公斤,粮食作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66.9%。
据梨树村村支书乐学建介绍,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他在当村支书之前一直地地道道的农民,稻谷和水果收入占全年收入的比例较大。然而九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气息影响到了这个闽西北的农村。特色的小吃文化,让梨树村村民们看到了商机。
梨树村新建民居
如今乡村变换 小吃遍布全国
打开百度地图,锁定沙县,放大,首先映入眼帘的依旧是梨树乡三个大字。然而早在2002年,原沙县梨树乡已撤销乡镇编制,并入夏茂镇。
梨树所在的夏茂镇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其两大小吃流派之一的典型代表。随着梨树村外出经营小吃人口的增多,现在梨树村的人几乎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
“现在村内有1000多人的劳动力,但在外经营小吃的就超过670人。”乐学建对记者谈到。小吃火起来后,外出经营的人挣了钱,村里得年轻人心思越发活络,村子也渐渐显得空荡了起来。
2013年,全村家庭经营总收入达4773.88万元,比1984年的60.8万元,增长78.5%,平均增长16.2%。2013年与1978年比较,农林牧渔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89.19%下降到24.08%。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村里运输、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8.48%提高到57.16%。
村容已变村民乡愁不减
从梨树乡到梨树村,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字,深刻影响到的还有梨树村人的视野和内心世界。走出去后,村民的视野变了,富裕起来的新一代外出买房和投资的欲望加大,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村里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富美乡村等项目,村里建起了休闲公园、长廊、候车亭。去年村里又斥资250万元,进行S304两侧绿化以及农户民房外立面改造,还引进了太阳能路灯。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梨树村共有143户农户在城市、县城或镇上购房,占总户数的 26.83%,在全省所有11 个国家级农村固定观察点村中高居第二。
“乡愁需要亲人和情感去维系,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老人愿意住,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农村的根也就留住了。”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黄安胜认为梨树村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和浓郁的小吃文化以及雄厚的农业基础,发展城郊农业以及乡村旅游,未来可为这个村落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