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公益> 扶贫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精确制导”扶真贫 “一户一策”抓实效
2015-08-14 08:27:47 胡苏 宓盈婷 黄鹏飞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记者近日在革命老区福建三明采访了解到,当地创新“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帮扶”为核心,有效帮助贫困农户增产增收、树立脱贫信心。

老区新风:

三夏时节生产忙 精准扶贫到农家

上个月,福建建宁迎来了夏收前的生产高峰期。一大早,溪口镇农民徐印禄就下了地,忙着给稻种赶花粉。捧着沉甸甸的稻穗,徐印禄笑眯了眼:“经纪人介绍的这个稻种,一株穗子可结谷250粒、亩产275公斤,连东南亚的农民都喜欢!”

建宁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制种面积达15万亩。近年来,建宁加快培育农业生产中介组织,先后培训153名种业经纪人,以订单带动、资金互助等方式,引导全县2.35万户农户制种,有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明市下辖12个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范围,其中宁化、建宁、清流等5县为原中央苏区县,也是福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照新一轮扶贫标准,三明共有贫困人口10.7万人,占全省的11.5%。

“革命老区山多、路远、人少、产业基础薄弱;老区扶贫必须集中力量、精准发力,一户一策、整体推进。”宁化县委书记肖长根认为。

为了避免“撒胡椒面”,三明探索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其中,“三步工作法”是指识别扶贫对象的“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四因四缺分类法”是指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等划分,确定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在精准识别和分类基础上,三明采取结对帮扶、创业培育、入股分红、资产盘活、基地托养、订单带动、资金互助、搬迁改造等“八种帮扶模式”,加快推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精确制导”式的扶贫工作推进一年多来,有效改变了当地贫困状况。据初步统计,仅2014年一年,三明就有2.3万人、5700余户贫困户脱贫,占全市贫困人口两成以上。

老区新貌:

农民立志 干部定心 政府立信

谈到农民致贫的原因,基层干群普遍反映,不怕受天灾,不怕缺技术,最怕农民“缺动力”,就是村里常说的“庸人、懒汉”,丧失了脱贫的志气。精准扶贫一年多来,一些“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的贫困户,不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更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记者来到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眼前是一片白墙青瓦,村头新整理的菜地,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看到记者进家门,村民张思炏连忙端出粗瓷碗倒茶。

张思炏全家六口人,儿子、媳妇、孙女身体都不好,一家人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去年村里搞土地流转,建起了观光农业园。按照“入股分红型”模式,老张拿出一亩地入了股,每年租金有1500元,年底还可以分红。“加上打零工、种烟叶,去年全家收入近两万元。”张思炏拉着记者说。

村民精神面貌有了变化,各级干部“心气儿”也提了起来。清流县嵩口镇沧龙村村支书陈志明说,省里派驻村干部,市县乡干部挂钩,一户一策找出路,“农民增收拿到真金白银,才真服你、真信你,干部搞扶贫也真正找到了成就感”。

在建宁县,以前种粮遭了灾,每年都有农民到县政府上访。如今政府服务、经纪人牵头、水稻种植保险兜底,农民种粮效益好,去年信访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扶贫工作不仅缓和了干群矛盾,政府形象也有了很大改观。

老区新愿:

政策更优 机制更活 村财更富

三明市委副书记余红胜认为,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帮扶”,扶贫工作真正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将有限财力投向最需要帮扶、最有可能脱贫的农户。帮扶成效显现后,又进一步坚定了脱贫信念,为老区摆脱贫困找准了现实路径。

基层干群也反映,由于老区产业基础仍然薄弱,脱贫工作还面临耐力不足、动力不继的隐忧,期盼在三个层面得到更多关注。

一盼政策更加优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扶贫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老区大力扶持。但由于一些基建项目资金配套要求高,使得财力薄弱的县市不敢申请。例如有的老区县通高速公路,要求县里注入资本金4亿元,但全县的自有财政一年才3亿多元,难免遭遇“幸福的尴尬”。

二盼财政扶持机制更活。例如在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方面政策、资金较为分散,限制了资金效用的发挥和项目质量的提升,不利于贫困村整村推进发展。盼望财政扶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资金,可尝试在村一级“整合捆绑”,根据轻重缓急切块使用。

三盼村集体收入更有保障。淮土镇镇长邱华东等基层干部表示,村集体收入薄弱是困扰山区农村的老问题。村集体收入乏力,村级组织在农村公共事业上“存在感”就不足。希望通过专项扶持等方式,鼓励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新华社电)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08-13闽江源头,精准扶贫瞄准“贫困点”
  • 2015-08-05龙岩14村庄上榜旅游扶贫试点村
  • 2015-08-03福建永安埔头:以产业引领推进精准扶贫
  • 2015-08-03农业部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农业扶贫开发重大政策举措
  • 2015-07-30尤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努力取得扶贫开发工作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