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为了古村竹艺新生 这一想法源自今年4月在培田古村举行的春耕节。在春耕节的建筑论坛上,受邀嘉宾们都在谈论建筑与古村的联系,他们提出利用当地道地建材,为古村营造公共空间构筑物的设想。“当时有4种方案,包括荷花池旁的导览亭,天后宫旁的竹长廊,还有连接荷花池和田地的竹桥,其中建造树亭的方案得到最多的认可。”常凯生表示,“但是原计划是在烧毁的都阃府建造,后来考虑到各种因素觉得不合适。就像培田古村一样,建筑应该回归自然,与草木共生,与环境契合。” 囿于场地限制,树亭计划暂时搁置。后来培田社区大学的总干事张琪找到了他,提供了一块合适的建造田地。于是,常凯生重拾计划,“培田有着传统的竹编工艺,只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大家不再那么需要竹制品了,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但是竹编不仅可以制造器物,还能建造屋面,并为农人、路人和所有人遮挡炙热的阳光”。 设计一座竹材质的建筑,让这个技艺在建造的时候延续下来,也为当地留下一座公共建筑。外部设计师团队和培田当地的老竹匠一起设计讨论,几易其稿。 “通过建造来联系传统技艺与当地生活,尝试着让老手艺获得新生”,今年9月,培田的滋农自然教育工作室正式发起“为800岁美丽古村修建竹屿亭”的公益众筹,20天内,197名支持者,5万元的筹款,经过遴选的25名志愿者在国庆前集结到了培田。 竹亭:用最传统的手艺建造 虽然竹屿亭有着现代建筑的想法和理念,但是在建材和工艺上充满“古意”。首先,年轻的志愿者们拜师学艺的工匠们年事已高,最年轻的张师傅今年54岁。其次,用传统刀具工具,锯竹、破竹、去隔膜、刮青、过门刀,这些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 虽然志愿者们相当部分都是有建筑学背景,但是亲手建造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模型,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挑战,更别说还得利用当地材料和传统的手工艺。在设计方案里,常凯生将建筑分为了24个组装单元336个构件,25名志愿者分成了6个小组,各自承接4个单元的建造。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仅于此,与竹匠师傅们的合作讨论成为必不可少且非常有意义的一环。从浇注24个水泥基础墩子,将整根竹子处理成搭建需要竹篾、竹片、竹板,最后将各个单元进行节点拼接……每一工作环节,小组代表、常凯生、竹匠师傅都会进行详细探讨。竹屿亭看似简单的形体,实则充满了变化的数据和不同的节点。 在建造过程中,每组三名志愿者一共处理了大大小小97根竹子,整个衍庆堂都沉浸在一片刮竹子的声音中,空气中飘洒飞舞的竹屑。老匠人和村民们也对竹屿亭表现出了超凡的热情。不仅培田的老匠人吴有春,石笋村的两位张师傅,还有芷溪的黄师傅也加入了指导队伍。“这不只是因为有了一次工作的机会,更多的是自己几十年手艺被尊重的欣喜,一种将老手艺重新焕发光彩的骄傲。”社区大学的驻点工作人员思林说道,“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手艺得到年轻人的认可更令人快乐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