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摆脱贫困:闽东宁德跨越30年的接力
2015-11-11 10:54:56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找 路

“要是能有现在的路,她肯定能捡回一条命。”提起40多年前因无法及时送医难产而亡的妻子,年届七旬的赤溪村畲族村民李先如眼泛泪光。

1984年,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王绍据第一次来到深山里的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目睹畲族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景象而深为震撼,慨然投书媒体呼吁关注贫困问题。

“婆媳共穿一条裤子,家中连个完整的碗都没有,吃的都是地瓜杂粮。我自觉对农村情况还算了解,但没想到身边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王绍据回忆说。

“我们‘山哈’过去穷就穷在山上、穷在路上。”赤溪村村民雷程祖说。

“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一路颠。”谈起过去的交通,闽东人无限感慨。地无三尺平,交通曾是宁德发展最大的瓶颈,从宁德去省会福州要花4个多小时。

寿宁县下党乡,1988年还是闽东4个不通公路乡之一,也是全地区4个省定“特困乡”之一。“群众有三怕:怕大病要人抬出乡;怕挑征购粮,得挑一个月;怕抬大猪出去卖,又舍不得吃只能放着发臭。”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说。在当时宁德地委的支持下,下党举全乡之力开山修路,终于在1991年建成简陋的通乡公路。

30年前,改革开放的东风已在我国沿海地区劲吹,闽南地区私营企业发展正如火如荼。但其时,地处闽东的宁德尚属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9个县有6个属国定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7万,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末位。

弱鸟必须先飞,至贫惟有奋起。扶贫工作开始进入宁德决策者的视野,逐步受到重视,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说。

“没有人甘心永远落后受穷,闽东人心中憋着一口气。群众找下山的道路,党委政府也在苦苦找寻摆脱贫困的出路。”时任宁德地区专员陈增光说。

福安市范坑乡是宁德的特困乡镇之一,到本世纪初还有7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其中上坪村属特困中的“特困”。“从村到乡约8公里路程都是悬崖峭壁,村民们外出只能循着山间小径,物资进出都靠手提肩挑。动过无数次念头想修路,但粗估一下仅炸石方就有180多万方。”当地干部回忆道。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张鹏程,2008年被派往该村任第一书记。上任伊始,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修条路,让村民们走出大山。他在村里一待就是三年,上省里找部门千方百计跑资金,下工地跟乡亲们一起努力干,通向乡里的水泥路终于修成。通车那天,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热泪盈眶,“没想到通路的愿望,能在有生之年实现。”

事在人为,路在脚下。上世纪90年代初,宁德全市展开打破交通屏障的“大会战”。1995年10月,纵贯闽东全境的104国道宁德段拓宽改建工程全线竣工,初破闽东交通瓶颈;1995年底,宁德实现了县县通柏油路;2000年,飞鸾岭隧道左洞建成通车,宁德这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近年来,闽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今年9月,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柘荣至福安段正式通车;8月,福安至寿宁高速通车,柘荣县和寿宁县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今年内,宁德实现“县县通高速”。

曾经高山阻隔,一朝四通八达。驾车行驶在刚刚通车的福安至寿宁高速路段,仍能感受到当年闽东发展条件之恶劣,基础设施改善之艰难。高速公路蜿蜒于高山深谷之间,30余公里路程隧道竟有10多个。

最近,备受瞩目的衢宁铁路宁德段正式开工建设。今天的宁德,长达216公里的104国道纵贯全境,福宁、罗宁、宁武高速公路连接南北、拓展腹地;温福铁路、合福高铁相继通车;沙埕、三沙、漳湾等港口建设紧锣密鼓,临港经济蓬勃发展。30年奋战,宁德交通设施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到基本适应再向适度超前的梯次转变。

“现在100%行政村、90%自然村通上了水泥路,农村水泥公路达3200公里,制约闽东发展的根本性障碍终于突破。”宁德市市长隋军说。

路通了,人回了。从赤溪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杜赢,前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创办了首家茶叶加工厂,就地收购村民的茶叶,去年创收40多万元。“现在通村公路全是水泥路,高速公路也很近,山里的农产品当天就可以运到上海等大城市。宁德山高水净,种出的菜茶菇果品质优良,现在都卖上了好价钱,会有更多年轻人回来创业。”杜赢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 [9]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1-11延平“乡村旅游+”文章明年更精彩
  • 2015-11-10常山开发区:打造梧园富美乡村 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 2015-11-10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合作发展论坛龙岩举行两岸学者共商乡村旅游发展
  • 2015-11-09寿宁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 2015-11-09乡村校 萌出莆仙戏新芽
  • 2015-11-03论简政放权背景下的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