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摆脱贫困:闽东宁德跨越30年的接力
2015-11-11 10:54:56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安 家

历史上“遂山林而居”的畲族,是闽东的特困群体。宁德全市共有畲族人口19万左右,为全国最大的畲族群众聚居地。以往,他们大多居住在半山腰间的茅草房中,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与外界联系沟通很少。

赤溪村是大山里畲族贫困村落的缩影。为了拔掉穷根,宁德各级部门想尽了办法。当地干部翻山越岭挑来了杉木苗,送来了种兔,可山地太薄树难成材,茅草太硬扎烂了兔子嘴巴。历经10年扶贫攻坚,频频“输血”,但赤溪村民仍在贫困边缘徘徊。

30年前,宁德有太多像赤溪村这样地处偏远的山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穷则变,变则通。当地政府最终意识到,“拔穷根必须挪穷窝”。赤溪边远畲族自然村最先被动员下山,实行整体搬迁,以求“釜底抽薪、拔除穷根”。

政府补助,干部捐款,村民上山砍竹伐木投工投劳,在山下行政村所在地盖起了新房。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族群众成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此后,赤溪村所辖的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族群众陆续搬到山下新家。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但毕竟故土难离,更有下山后何以为生的重重顾虑,搬家挪窝殊非易事。

“菜地在哪,厕所哪建,山上的田地怎么耕种,都是切切实实的难题。”时任赤溪村村委会主任的黄国来感慨万千,连声说:“当时为了动员村民下山,真操碎了心。”

“当时没现在这么多打工机会,田地都在十多里远的山上,还得跑回去种点地瓜、青菜,天没亮就起来,天黑才回来。”李先如告诉记者,“山上日子靠熬,下了山还要熬,但感觉有点奔头了。”

苦熬的日子一天天好转,走出大山的赤溪村民养鸡种茶挖竹笋,年青人外出打工。近年更有外地投资商看中这里的青山秀水,搞起了旅游开发、观光农业,不少村民就地务工挣钱。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过去100余元,增加到去年1.16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

村道遍植花草,民居白墙青瓦。同样受益于搬迁安置,霍童溪畔的九都镇九仙畲族村旧貌换新颜。而28年前,这个畲族小村惨遭泥石流,31人遇难,村民钟郑英失去了10位亲人。1988年钟郑英一家搬到这个新村安顿,刚开始全家四口一年才收10担粮,连肚子都难填饱。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结婚成家,家里电视、冰箱一应俱全,自己种植一些茶叶和水果,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 [9]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1-11延平“乡村旅游+”文章明年更精彩
  • 2015-11-10常山开发区:打造梧园富美乡村 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 2015-11-10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合作发展论坛龙岩举行两岸学者共商乡村旅游发展
  • 2015-11-09寿宁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 2015-11-09乡村校 萌出莆仙戏新芽
  • 2015-11-03论简政放权背景下的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