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两岸首个余光中文学馆:一扇跨越海峡的文学窗口
2015-11-12 11:42:11 刘益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余光中文学馆外景。

这里能体会深深的乡愁

一首《乡愁》,牵动海峡两岸无数同胞的心。

“解我乡愁,幸有此行。”2003年9月,余光中携夫人一起回到桃城镇洋上村,这是他晚年的第一次“原乡行”。此后,他又数次回到祖籍地,并以“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来抒发对祖籍地的深情。

2012年12月,余光中文学馆奠基,余光中、范我存伉俪再次回到永春。

“那时,我的母亲从江苏坐船到泉州,再换更小的船沿着眼前的桃溪来到永春县教书,和父亲结婚,面对父母的这个遗踪,我内心是很怀念的。”在文学馆开馆致辞中,余光中深情地回忆与家乡、桃溪的一些往事,同时表示,除了将自己的一些文稿、手稿及照片包括叔叔余承尧的纪念物捐给文学馆,“还将带领台湾的作家、学者过来”。

“建设余光中文学馆时,起初范我存女士不大相信,她觉得以一个县的实力要来投资建设文学馆,而且是台湾诗人的文学馆,可能有很大的难度。但到今年8月份开始布馆,邀请他们过来看时,他们彻底相信了,并且非常高兴。”刘宝生介绍。

这里是文化振兴的平台

“不仅仅是观光,还可以带动文化教育的振兴。”早在2012年奠基仪式上,余光中对永春建设余光中文学馆就表示过肯定。

“近年来,永春县开始充分挖掘包括白鹤拳、佛手茶以及纸织画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同时挖掘余光中先生这一名人文化。”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说,2012年,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永春县投入600多万元编排以其诗作《乡愁》作为背景的交响诗剧《乡愁》。

“余光中文学馆的投用,不仅可以构建对台对外交流的有效载体,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扩大杰出名人的文学影响力和永春知名度;同时还可建设为余光中文学研究的基地和余光中文学作品的展示平台。”林锦明说。

除此之外,该县还将把余光中文学馆打造为“乡愁”的发源地及永春文化旅游的代表,做强该县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据介绍,随着余光中文学馆投用,该县还将常态性演出交响诗剧《乡愁》,并展示永春民俗以及纸织画、漆篮、南音、白鹤拳等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条“闻香品茶、游园看戏、赏花练拳”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1-11延平“乡村旅游+”文章明年更精彩
  • 2015-11-10常山开发区:打造梧园富美乡村 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 2015-11-10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合作发展论坛龙岩举行两岸学者共商乡村旅游发展
  • 2015-11-09寿宁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 2015-11-09乡村校 萌出莆仙戏新芽
  • 2015-11-03论简政放权背景下的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