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照壁
“祥瑞绕湖三明处,黄河鸟喈喈,葛藤莫莫,一路雁鹤舞……风夜不舍去,竹榭回廊采苹蘩,青石道,幽兰阁……”湿地公园规划之初,三明文人墨客为其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在公园入口处一块效果图展板上,这首诗赫赫在目。
从快速通道往下俯瞰,烟雾缭绕中,绿意与白烟交织,群山与青水相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莫过于此。当然,美的不仅是山,是水,还有蕴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味,一个湖、一汪水、几幢民房……都带上了文化的灵气,披上了灵动的外衣。
一个湖:如意引领古文化
站在湿地公园入口处,眺望远处的高山,只见山体一边略高,一边细长,像极了古代的如意;而站在高处往下看,湿地公园内的湖体也像一把如意。这就是湿地公园内如意湖这个名字的由来。
说起如意湖的建设,还有一段故事。2014年12月湿地公园开建,而在9月份,设计图纸已经出炉。“经过多次考察,结合山和湖体的形状,如意的名字早早就定下了。”生态工贸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朱城华说,如果依据设计图的样式来建设如意湖,确实像极了如意,但是要大兴大建。
朱城华介绍说,湖体本身就是一块低洼地,而按照规划,他们要先把湖体填平,并延伸至对面公路,确保足够大的面积,再挖出如意的样子。这样做,不仅破坏公路,还要砍掉原先存在的一片松树林,着实浪费。
生态、环保一直是生态新城的建设理念,建设单位决定在原有湖体基础上略加整改,宁可不那么像如意,也绝不大填大埋。就这样,落成的如意湖与设计之初转了45度角,但却留下了保护环境的佳话。
如意不那么“如意”,但它引领的古文化却在湿地公园内扎下了根。11月7日,在市区一家国企上班的严生广,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在如意湖片区游客集散中心门口的一块石头旁矗立许久。原来这上面雕刻着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词《白玉楼高·满庭芳》,他正带着儿子细细品读,并不时给儿子讲解。
“白玉楼高,广寒宫阙,暮云如幛褰开。银河一派,流出碧天来。无数星躔玉李,冰轮动、光满楼台。登临处,全胜瀛海,弱水浸蓬莱……”严生广说,周邦彦的词在宋代影响甚大,他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叙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抑扬顿挫之势,形成了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严生广在工作之余,喜欢写写诗歌、散文。湿地公园开放后,发现如意湖片区的一些文化因子后,他便常常带着儿子来休闲、学习,从小培养他的文化气质。
“与如意文化相衔接的就是词牌名文化。”朱城华说,如意湖片区的每一座桥、每一条路、每个亭台、楼榭都用上了古代的词牌名。而满庭芳这首词对应的就是取名为“满庭芳”的游客集散中心,寓意满庭芬芳。
沿着松风小径往前走,红花绽放下流水潺潺,小树掩映下蛙声不绝,这是“三台春曲”一景。引自许棐的词《三台春曲》:春是人间过客,花随春不多时,人比花尤易老,那堪终日相思。
旁边的荷花苑则取名为芰荷香。“小潇湘,正天影倒碧,波面容光,水仙朝罢,间列绿盖红幢,吹风细雨,荡十顷,浥浥清香。”在荷花盛开的季节,粉白相间的花朵随风飘扬,那种场景尽在词中。
点点花香,丝丝墨香。如意湖的词牌文化道不尽,说不完。唐、宋、元等朝代的诗人、词人在这里交融、碰撞,只为了让公园的文化火星燃起。
阳春三曲一景
一汪水:潺潺声中揭开“水面纱”
湿地公园,顾名思义,水是源泉。公园内大大小小的小溪,分布不一的20多口池塘……都少不了它。潺潺的水声中,水文化在这里慢慢诉说。
“湿地公园的水从墩头水库引流而下,流域面积达6平方公里。”湿地公园设计代表林敬民说,公园其实是个山谷,周围都是山,公园里最大高差达到280米,而从水源地墩头水库坝顶到公园的高差也有40多米。
高差给引水带来了难度,特别是引到池塘中的水。由于土地不平整,为了让水自上而下,得做个引水渠引领水往下,而每口池塘的高差也要控制好,否则水无法流入。在引水到各个池塘时,设计单位就曾碰到这样的情况。的确,公园内水跨度达1.5公里,要做好引水的文章确实不易。
水引来了,如何“保护”它?在湿地公园的三大区间构造中,其中,生态净化区就发挥着水保的功能。
仔细观察,湿地公园内,每口池塘边上都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除了观光,他们更多的是发挥着生态净化的功能。
流水从高处落下,搅起了池塘底部的浑浊物,而睡莲、再力花、狼尾草、茭白等植物,带有负氧离子,能够吸收粉尘,在晴天并且没施工的时间,甚至可以让水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
“其实水库水还好,我们做净化更多的是考虑到长远的水源。”林敬民说,做了10多年园林景观设计,在一些大城市,常常是用污水处理后的水或是雨水来作为景观用水,这时候净化就必不可少。以后,湿地公园说不定也要采用污水或雨水来节约水资源。
水,乃生命之源,灵动之物。有水的地方就有活力。每天傍晚,在每口池塘边,总会有20-30头白鹭云集,他们在水中尽情地喝水、嬉戏……
这个夏天,说起湿地公园,满满的都是“花语”。由水滋养而成的一片片鲜花,引爆了湿地公园。林敬民说,不管是水,还是花,那都是湿地文化的一部分。
目前,公园内湿地文化正在规划中。他们计划放置一些展板介绍湿地、湿地公园、湿地文化等。还将展示动植物文化,在各种鸟类频繁出现的地方,放上鸟类照片加文字说明;给各种树种挂上标志牌,并给每片花海设置“向导”。如此,让市民在游玩中学习,湿地科普的功效在不知不觉中达成。
如意湖
几幢民房:闽台文化在这里扎根
国庆节期间,湿地公园茶花小镇成了一个特色景观。那时候的台湾风味馆、台湾食品商店、台湾咖啡厅、台湾民宿等,虽然还没开张,却引来了一波又一波市民。
那几天,台商刘金城在台湾食品商店那幢楼前摆摊卖台湾食品,效果却是出奇的好。“闽台本一家,两岸饮食互通,台湾食品很受三明人欢迎呀。”刘金城说,他并不是为了卖食品而卖食品,只是想打开茶花小镇的知名度。
150亩的茶花基地,几幢金泉村村民遗留下来的民房,这就是茶花小镇,闽台文化将在这里慢慢扎根。
2006年前,刘金城在台湾南投县种植速生林,因沙县与台湾南投同一纬度,他就在夏茂镇买下苗木基地,种植速生林并培植茶花。如今,他拥有的400多个茶花品种中,有100多种填补了大陆空白。年初,湿地公园需要绿化,而茶花需要推广平台,双方一拍即合。
除了开阔的茶花基地,刘金城还看中了周边几幢民房。如果能在这里设计吃喝玩乐一条龙,那么茶花小镇就将名副其实,于是,他把台湾文化引入其中。
台湾自北向南,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北部的阳明山、中部的日月潭及南部的阿里山。在台湾风味馆内,将会设置这三个包间,让游客感受台湾文化。
而台湾咖啡厅将注入闽南元素,采用红砖灰瓦的建筑风格,并计划用整片玻璃作为墙体,让客人边喝咖啡边赏茶花。
在所有的民房中,刘金城还打算腾出两幢来做民宿,把台湾著名的民宿文化引入湿地公园。“民宿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因此在台湾蔚为流行”。刘金城说,老旧房子本身就是一种怀念,客人入住会有一种家的感觉。背包客、体验农家生活一族,民宿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除了常规“纳客”之外,民宿还会被做成一个体验区。“比如说,大学生没钱,要来住宿,那就发挥所长,替我种植茶花或者描绘城墙又或者演唱曲目等,以此来交换。”这又是另一种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