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周宁: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2015-11-30 16:39:3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纯池镇北山堂村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肖金堂 吴仙友 摄

“零村财”怎么破解、如何管出村级财务“明白账”、怎样消除村干部干事创业“后顾之忧”?这三大“节骨眼”环环相扣,是周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近年来,周宁县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行“阳光三级”机制让群众心中有本“明白账”,并落实村(居)干部补贴政策,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提高村(居)干部待遇等政策,多管齐下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盘活存量,刺激增量

“今年,我们村通过党群协作发展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租旧校舍等方式,使村财收入达到16万元。”日前,在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村支书陈桂清告诉笔者,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村集体的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多。

据调查,截至2014年,该县140个建制村中,无村财收入的达到104个,村财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仅有7个。一边是零资产的村集体,一边是大面积抛荒的山林田地,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周宁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课题。

2014年以来,在广泛走访调研、听取民意后,该县相继出台了《周宁县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周宁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多项举措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并组织乡(镇)、村力量,进一步核实村资金、资产、资源存量,通过租赁、入股、开发等形式,盘活村集体所有的关闭企业的厂房、仓库,废旧机器设备以及闲置校舍、会堂等资产,实现村集体“三资”保本升值。如溪头村租出旧校舍发展农家乐,年收租金2.5万元。此外,当地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流转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建立“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型利益联接机制。同时,该县结合旧村复垦,将新增耕地交由村集体经营管理。如纯池镇福山村依靠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年获利2万元,告别“零村财”时代。该县还强化村支部带动作用,整合村集体资源,党群合作共赢,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如玛坑乡首章村支部出资20万元,入股茶叶合作社,帮助合作社成功打品牌、促增收,村集体年分红6万元。

“县里将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一村一策、分类指导’,每年还安排500万元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将进一步抓好党在基层组织的建设,强化党支部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周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孝镛表示,该县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各村村财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阳光账务”管出“明白账”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管得好、用得好是重中之重。为此,周宁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2012年开始,在全县实行村、居“三资”管理“阳光三级”机制,即“事前阳光规划、事中阳光运作、事后阳光评议”,实现了乡、村项目建设和“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民主、有序。

村级项目“阳光规划”围绕“一征求,两场会”来实施。“一征求”,即村两委通过发放办事征求意见表、开设村民意见箱、结合节日茶话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民意。“两场会”,即项目讨论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项目讨论会由村民代表、热心家乡人士等参加,对村民意见进行归纳整理,拟定建设发展项目;村两委综合各方面意见建议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代表对村建设规划、工作计划和每个项目方案逐一表决。

按照有关规定,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提交专业投标公司公开招标,50万元以下的则没有明确规定。而村级项目基本上都是50万元以下。为了让村级项目运作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周宁县在乡镇设立招投标委托代理服务中心,50万元以下的项目也实行公开招投标。

此外,周宁县还配套推出了“阳光评议”机制,作为检验每一个项目是否做好的标准。项目竣工验收后,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村民,以无记名的方式对村干部抓项目落实完成及公开情况、项目运作中资金收支合理性、项目落实中党员干部勤廉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显示,周宁推行“阳光三级”工作机制以来,全县各乡镇按照“阳光三级”模式运行的项目共有222个,总金额为8873万元,节约资金1010万元,主要涉及农村民生基础设施,涵盖了自来水、桥、路、堤、坝、夜景等各方面。

周宁县纪委表示,“阳光三级”机制,强化了会计监督,较好地防止了公款私存、私借乱借、乱批乱报、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有效预防“苍蝇式”腐败问题,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财政埋单让村干部无“后顾之忧”

“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甜头,离任了没靠头”,曾经是周宁县广大村(社区)干部的尴尬写照。由于经济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养老没保障等问题的困扰,使得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长期受挫。

为此,周宁县结合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落实村(社区)干部补贴政策,采取“村干部负担一部分,村集体补助一部分”的形式为村干部养老保险“埋单”,确保基层有资源、有能力、有阵地为群众服务。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锦荣介绍,2014年以来,周宁在全面摸底排队的基础上,对全县6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集体“问诊”,分类施策、逐一制定整改方案,实施“销号整改”“点对点”“一对一”“手把手”地进行整顿指导,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

同时,在“三公”经费削减的情况下,县财政坚持提高村(社区)干部补贴,建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原来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建制村报帐员(财粮)由原来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由原来每人每月9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300元,社区委员由原来每人每月7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

“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从2015年9月起,采取村集体和个人按比例负担的办法,为全县符合条件的在职村(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根据国家养老保险有关政策逐年提高。”黄锦荣说,县里还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离任干部、老党员、半脱产干部每人每月发放100元至600元不等。

黄锦荣认为,这一政策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村(社区)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的问题,鼓舞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更激励了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加入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激发了村级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周天鑫黄起青 周敦淼)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1-30来布村乡村游让村民口袋更殷实—— 美丽带来的红利
  • 2015-11-29国务院:稳妥撤并乡村学校 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
  • 2015-11-27罗源地税:多措并举 助力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
  • 2015-11-272020年我国将力争实现乡村规划基本覆盖
  • 2015-11-27永春福德村:行走在“美丽乡村”路上的“世外桃源”
  • 2015-11-26新坦洋天湖山茶庄园上榜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