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书写“至贫能富”的赶超样本
2015-12-08 15:39:08 钟欣 李飞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书写“至贫能富”的赶超样本

——看福建省宁德市如何摆脱贫困

本报记者 钟欣 李飞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如此讲到。

“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维艰。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毫无疑问,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海阔天空里,目前很贫困的闽东确是一只‘弱鸟’。”

——1988年9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闽东九县进行调研后,在随感《弱鸟如何先飞》中,他如此写道。

宁德,俗称闽东,地处福建东北翼,与台湾省隔东海相望。

按理说,位于开放、富裕的东南沿海地区,宁德市本应跟封闭、贫困沾不上边。但事实上,由于历史环境特殊、自然条件复杂,这里一度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有人称之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

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开始将扶贫开发作为闽东中心工作。多年来,宁德始终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工作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

靠着“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如今,几代闽东人的心血换来了一份宁德扶贫开发的“漂亮”答卷——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 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4.26%,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302元。

滴水是如何击穿贫困顽石的?“弱鸟”是怎样羽翼丰满起来的?鉴往知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宁德,寻找“摆脱贫困”的答案。

弱鸟须先飞至贫能变富

车行满眼绿色的太姥山麓,溯蜿蜒清澈的九鲤溪而上,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很快出现在通畅的公路边。白墙黛瓦,村舍整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穷山村。

“您还记得原来村里有多穷吗?”见有老人在村头健身广场上聊天,记者上前问道。

“那时候,小孩子没有鞋穿,婆婆和媳妇只有一条裤子,轮着穿。”村里的老人还清楚记得20多年前过苦日子的光景。

不只赤溪一村,硕大的穷帽子曾经罩在整个宁德市的头上。

那时的老百姓是真穷,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地瓜饭,不少地方的村民不认识一百元的人民币。宁德是真落后,山高路险,交通不畅,投资商来了就走,只留下四句话:水停停,电停停,路不平,人不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宁德仍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9个县中有6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地区农村有三分之一人口在温饱线上过活。

1984年,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报道,向全社会展示了赤溪村的贫困情况,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波澜壮阔的中国反贫困事业掀开大幕,宁德人“拔穷根、挪穷窝”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80年代填饱了肚子,90年代摘了穷帽子,新世纪以来更是迈开了全面小康的大步子。过去30年,宁德沧海桑田,一步步摆脱贫困,靠的是什么?

填饱肚子,宁德靠的是找准发展的路子。1988年7月,习近平走进闽东。仅1个月时间,他就走遍闽东9县,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推广“种养加”,农业和工业两个轮子一起转。198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54元,比1985年增加224元,年均增幅达到 13.8%,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摘掉帽子,宁德的关键是抓住了政策机遇。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批准闽东为“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

宁德市精心组织“八七扶贫攻坚”,在福建省率先开展“造福工程”,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超常规发展措施,追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赶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浪潮,顺利摘掉“连片特困地区”和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紧紧瞄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三块靶子,宁德迈开了全面小康的步子。以经济社会发展薄弱乡村为主战场,以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为主要帮扶对象,宁德全面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小额信贷、造福搬迁等扶贫工程,用本世纪第一个10年的努力,换来了25.68万人实现脱贫的成果。

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产业扶贫——“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畲族村,正是宁德脱贫的缩影。

“输血”离不开“血管”。“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修路,路修通了,赤溪村和外界有了联系,村里人慢慢吃饱了饭。”磻溪镇党委书记郑晋生介绍说。

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族村民成为“造福搬迁”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此后,分散在大山里的赤溪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族群众全都搬到路边来,村里的人气一下子聚了起来。

“这几年,环太姥山旅游越来越热,赤溪村生态环境好的自然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村里上了旅游项目,村民开特产店、农家乐,都发了家、致了富。”郑晋生告诉记者。

从村头走到村尾,村民有的把自家一层改为铺面房,二三层做了库房;有的装修了客房,把自家改为民宿,室外晾晒着洗干净的床单。山清水碧的赤溪,已经找到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吃法。66岁的村民吴思平指着面前的菜地告诉记者:“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准备在这里建个大棚,开个‘农家乐’,让游客自己进来采摘,我们帮游客加工做菜。”

穷村巨变,靠的是水滴石穿,扶贫扶志,激发了村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从而稳步迈向“百姓富、生态美”,书写出“至贫能富”的追赶样本。

“四个一批”扶贫攻坚关键在于“精准”二字

宁德已经彻底摆脱贫困了吗?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宁德扶贫开发虽然卓有成效,但在扶贫攻坚的新时期,这里仍存在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部分困难群体难以“齐步走”等问题,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精准扶贫,打赢攻坚一役。

据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介绍,经过20多年的持续扶贫,宁德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但因病因灾返贫、扶贫精准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如今,宁德仍有450个贫困村,14.5万贫困人口。按每年20%的脱贫率,到2020年全部摆脱贫困,怎么做?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3年,福建省出台相关意见对23个省级扶贫重点县给予政策扶持,宁德的6个县精准获益,累计争取扶贫资金30多亿元。

用足省级扶贫政策的同时,宁德市一级扶持措施也在发力。今年,宁德明确了资金扶持、产业联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用地保障、金融服务、民生工程等7项扶持措施,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一个“政策大礼包”。在政策和资金运用上,宁德适时调整扶贫思路,从几家几户到整村推进。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习近平在闽东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践行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一直是宁德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法宝。在宁德,每个月都有一周是“无会周”,这一周里,市、县领导必须驻村3昼夜,与农民一起想办法,干实事。

主要领导和市直单位与扶贫开发重点村直接挂钩,下派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贫困村“村村有领导挂钩”、贫困户“户户有干部包户”,党员干部沉下心来真扶贫、扶真贫。

就地取财、造福搬迁、低保兜底和海云工程,是宁德版本的“四个一批”,也是最受贫困村民欢迎的扶贫攻坚行动。

“独芽、一芽一叶、一芽两三叶,鲜叶不同,做出的茶就不同。”福鼎市太姥山镇太姥洋村村民陈清童,向记者讲起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福鼎白茶的种类时,脸上写满了骄傲。

事实上,就在几年前,陈清童还只知道“4斤茶青能炒一斤白茶”。守着自家的三亩茶园种了20多年的茶,虽说每年都会炒点茶补贴家用,但是始终卖不上好价钱,日子一直紧巴巴的。

“现在,茶园按公司的订单种植,我和老伴在公司打工,又能挣钱,又能学本事。”陈清童所说的公司,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太姥山基地及合作社周边建档立卡的103户贫困户纳入档案管理,定向帮扶,优先解决贫困户及其子女就业,同时对贫困户订单生产的茶园,以10%~15%的幅度溢价收购。

立足于“就地取财”,近年来,宁德着力按“农业先动、工业带动、三产联动”的思路,培育了一批像福鼎白茶产业和天湖茶业公司这样的增收带动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目前,全市贫困户60%以上的收入来自农业特色产业,每个贫困县建设一个工业园区,累计带动农民工转移就业30多万人。

“曲蹄”,曾是闽东连家船民饱含屈辱的回忆。以船为家、终生漂泊水上的连家船民,是闽东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由于常年蜷缩在船舱狭小空间里,连家船民的腿大多弯曲变形。

常年漂泊无依的连家船民,对一块立足之地的渴望,终于在宁德“造福搬迁工程”中得以实现。利用工程资助款填滩造地100多亩,新建渔民新村和5个连家船民安置点,2013年,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最后一批船民上岸定居。至此,宁德2.5万连家船民全部伸直了腿脚。

自1994年起,宁德在全省率先启动扶贫搬迁工程,先后经历“农村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三个阶段,建成新村(社区)600多个,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55716人,新的居住环境真正造福了曾经的贫困村民。

今年53岁的福鼎市店下镇三佛塔村村民池庄笔,是个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迈的母亲干不了什么活,畲族妻子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双女儿都在上学,一大家人只能靠着池庄笔一人打点零工维持生计。

“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孩子的学费、盖房的花销,想都不敢想。”不过,池庄笔一直不敢想的事,这几年反倒一件件地都实现了:母亲和妻子有低保,生活上就缓解了一些;6000元助学贷款,再加上市计生局和镇政府各补助1000元,女儿的学费有了着落;靠着造福工程补助1.7万元和市计生局二女户安居工程补助 1.74万元,池庄笔还拆了略显扎眼的旧房子,盖起了和村里其他家庭一样的四层新居。

有了政策兜底,池庄笔没有被贫困击垮。“只要挺过孩子上学这几年,我们家也能过上好日子。”说这话时,他眼睛里透着希望。

“低保标准从2004年每人1000元,提高到2015年的2300元,即使没有了劳动能力,还有社会保障兜底。”福鼎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滕建军说。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三天院,三年活白干。”在不少地方,因病返贫一直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新村,村委会大院门口挂着东山村、二坑村、三坪村一共三块村党支部的牌子。三块牌子旁边,还有一块,写着“中科院海云工程”的字样。

原来,海云工程是宁德市联手中科院推广实施的全民低成本健康医疗方案,为年龄超过6周岁的村民建立档案,免费检测身体各项指标,并将结果储存在云终端。

“以前看病,不管大病小病都要往县里跑,一进医院门就要花钱做检查。在海云这里,免费做检查,出的结果医院也认。”东山村村民钟昌汝说,有了海云和医保,大病小病都不怕了。

“全面深化精准扶贫,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抓好落实就尤为重要。”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全省深化精准扶贫工作会上强调。解决贫困问题,既要多渠道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瓶颈制约等共性之举,也需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扶持之策。宁德市的扶贫开发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30年来,宁德始终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工作主线,矢志不移,积极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其涓滴成流聚沙成塔的坚韧执着,已成为全国致力消除贫困的生动缩影。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2-07滴水穿石,打赢闽东全面脱贫攻坚战
  • 2015-12-01汪洋:加大脱贫攻坚力度 推动老区振兴发展
  • 2015-11-2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减贫新信号
  • 2015-11-19聚焦“十三五”:如何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战
  • 2015-11-18创新举措打造平台 加快实现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