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粮食产量高位护盘的中国经验
2015-12-10 16:58:26 乔金亮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粮食十二连增,印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道路,这其中的粮食生产中国经验生动而厚重。

  种子在变、技术在变,种地正走出“靠天吃饭”

  “把论文发表在国际高端期刊上,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中国农科院迁飞害虫实验室研究员罗礼智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农业科研要提倡顶天立地,既要出高端论文,搞清楚机理研究,还要提出具体办法,为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这份理念,让他致力于迁飞害虫的高效防治,帮助众多农民在2012年肆虐华北的玉米黏虫灾害中实现“虫口夺粮”。

  各类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多发、重发,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对的常态。“研发上要占领科技前沿,推广上要接地气。”从常态化发布技术明白纸到关键农时出台专家意见,由南到北,无论春耕、秋收,科技服务贯穿始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机化水平超过61%,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3%。

  种业是农业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作为第一产粮省,黑龙江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向北扩种,其中推广早熟、中早熟品种功不可没。”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说,在引进早熟品种之前,受自然条件限制,黑龙江第三、四积温带一般不能种植玉米。随着德美亚系列早熟品种的推广,玉米种植区域逐渐向北挺进,种植面积由此增加近2000万亩,仅此增产近1000万吨。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粮食连续增产的12年恰恰是农机发展的黄金时代。农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我国农机化先后突破了复式整地、免耕播种、高速栽插、高效施药等一批关键技术,有效挖掘了增产潜力。河南省在2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钢铁麦客”成功替代,4000多个农机服务组织遍布全省。

  超级稻是我国粮食科技界对世界粮食安全的突出贡献。2005年,中央明确提出设立超级稻项目,相关研究不断加速。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超级稻试验田高产纪录不断刷新。对应的是,每年大田推广面积由2005年的3837万亩扩大到了2014年的1.36亿亩,所占水稻种植比重由8.7%提高到了31%。湖南益阳市农户冷卫国说,他种植超级稻的第一年比常规稻亩均增产130斤。

[1] [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2-03国家粮食局: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筹集和兑付管理
  • 2015-11-19国办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全文)
  • 2015-11-16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举行
  • 2015-11-13卖粮难:粮食太多还是硕鼠太多
  • 2015-11-13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