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咱们村里也有个‘袁隆平’”
2015-12-22 09:33:27 魏桂莲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22日“白菜地还没有施肥的今天要赶紧施肥,地瓜田的杂草一定要清除……”近日9时许,记者来到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一进村就听到村里喇叭正不断播放着各项农事提醒。一位村民笑着说:“正在广播的人是82岁的余玉芳,他是咱们村里的‘袁隆平’。”

余玉芳11岁时没了父亲,他很早就成了家中顶梁柱。“以前什么苦都吃过,所以盼着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老人说。1982年,他从县中医院退休,回乡后就经常免费为村民们看病。后来,他看到乡亲们耕作粗放产量低,又萌发了带领大家科学种田的念头。

开始,家人不理解,认为做这事吃力不讨好。“我退休金上千元,还有老板高薪请我到中医堂坐诊,但我都婉拒了。带领大家种好田,这比自己赚钱更有意义。”余玉芳的执着渐渐赢得了家人的支持。

把脉问诊,余玉芳是行家,可要论种田,得从零开始学习。为此,老人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并从小麦入手学习科学种田。当他知道泉州农科所国家级小麦专家何曼试是老乡后,就迫不及待地上门求教,还雇车把他拉到自己的实验田指导。

那时候,村民们经常看见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实验田里忙碌,无论是烈日炙烤,还是风吹雨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精心呵护下,原来亩产200多公斤的普通小麦增产至300公斤。

此后,余玉芳听说“黑小麦76号”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高60%,富含7种氨基酸,他马上又进行黑小麦种植试验。没想到,第一批黑小麦快抽穗时全部死亡。余玉芳没有放弃,花钱请省里的专家来会诊,自己天天待在地里观察。终于,实验成功了,他毫无保留地将种植经验传授给村民。

1995年,在仙游县农业局的帮助下,余玉芳又成功试种三种小麦,种植经验全部在省里推广。

石马村是兴化桂圆主产地之一,但村民种的龙眼果小质劣产量低。余玉芳先将自家50多株龙眼进行嫁接换种试验,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在他的带动下,石马村及周边4个村的6500多亩龙眼都嫁接上优良品种。他还向果农推广控梢除虫施肥等新技术,改变了果农长期“头吃土尾吃露”的粗放管理方式,使当地种植龙眼效益明显提高。

2005年,余玉芳与省农林大学挂钩,试种了17个新品种农作物,都大获丰收。“经余老试验推广的‘金山17号’红薯,味甜产量高,每亩增收三成。现在,许多外省人也到我们村买种子,大家有钱赚可高兴了。”村民余国芳说。

同年,余玉芳与林玉水等18位党员成立老年人科技小组,承担泉州农科院180多个品系农作物的试验。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田间排列和试验控制,进行田间记载及植株考量测产等,为专家提供各种科学数据。石马村成为“泉麦3号”和“泉花10号”的育种基地,每年为泉州、漳州等地提供2万多公斤的种子。

2009年,余玉芳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即使已是高龄,如今余玉芳依然在做良种实验。今年4月,他在自家地里种了“金山57号”等3个品种的红薯。“你看,这个红薯皮是白的,心是紫的。这次试验基本成功,村民们又有了一个增收新品种。”老人笑着说。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2-08两院院士增选:泥腿子教授水稻亩产量曾超袁隆平
  • 2015-10-28袁隆平:“非典型”科学家的范例
  • 2015-10-14袁隆平回应“绝收”风波:超级稻抗性已达中间水平
  • 2015-09-24袁隆平超级稻新品种在陕西汉中试种成功
  • 2015-09-17袁隆平超级稻新品种在汉中试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