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柘荣溪口:文韬武略地,古村尚存谜
2015-12-24 08:48:12 吴旭涛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永安河上的永安桥

村内一景天鹅蛋,传说袁氏始祖在村内看到天鹅蛋,认为大吉,所以从远处搬来。

  古民居牌坊,上写“柘水流芳”。

这座古村,有不凡的身世。

它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古村落。上世纪80年代,文物专家在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越先人的劳动工具——石刀,将其历史推朔至远古时期。

“一径竹荫云满地,半窗花影月笼纱。鱼翔浅底明如镜,鸟鸣苍穹绿如兰。”如今,人们用这首诗形容溪口的古桥古风古文化。

溪口村位于柘荣县乍洋乡东南部,离县城约一个多小时车程。整个古村环山聚水而建,村外河流围村,村内城墙围屋。村里每一景,都别具一格。

十里翠竹可隔世

“十里翠竹,万担茶乡。”在古代,去往溪口古村,要先过两关:一是无边无际的翠竹林,二是隔绝村内外的永安河。如今,这两关成为入村前的美好景致。据村里人说,溪口村只有400多人,但竹林却有1700亩,祖祖辈辈以竹和茶为生。古代若是没有官道引路,行人一定迷失在竹林中了。

溪口古称金口,因为村北的凤里溪、村西的玉山溪如两条玉带环绕交汇,后人又为它改名溪口。永安河河宽流缓,水色碧绿,其上有永安桥。这是一座石构单孔的拱桥,东侧的栏杆上阴刻着楷书“永安桥”,栏杆的立柱头上有圆雕石狮各一对。村主任袁良钹介绍,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这座桥是华东地区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半圆石拱桥,有悠久历史,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十里翠竹,虽然将古村与外界隔绝,但仍挡不住古人络绎不绝的脚步。穿过十里翠竹,跨过永安桥,便到了十里洋场。说是十里洋场,其实并不夸张。溪口村是福建和浙江交界之地,也是古代从霞浦、福鼎往温州的必经之路。村里人也热情好客,对外村人“三步即是客”,热情相待,讲究礼让。

史料记载,从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后,这里就成为福宁州的闽浙官道、物流枢纽和边界商贸中心。鼎盛时期,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客栈林立,夜市红火早市旺。夜晚灯笼烛火彻夜明亮,每天早晨福鼎潘溪、点头、秦屿,以与浙江平阳一带的鱼货经营者穿梭叫卖,热闹非凡。村中有布店、果杂店、药店、米粉店、小食店、鱼货店、棺木店等。

商贸繁荣,加上当地山清水秀、茶叶资源丰富,造就了“白琳工夫”的创立者袁子卿。目前,村中还有他的故居,是一座合院式清代木构民居建筑,离故居不远处是他的厂房。1936年,一场火灾烧毁了整个厂房。于是袁子卿就举家迁往离故里不远的福鼎白琳继续生产经营茶叶,创立了“白琳工夫”茶叶品牌。

全村古今皆尚武

溪口村大多数人都姓袁。尚武,是袁氏一族的立根之本。

据史料记载,明天顺(1457—1464)年间,明朝开国功臣袁天禄官至福建行省参政、左丞、义兵征行元帅、明江西行省参政,袁家有五个兄弟,后来袁天禄的二哥袁海从柘荣县城迁居至溪口村,袁氏自此而立。

溪口既是官道交错的驿站,也是福建重要的军事要塞。搬来之后,袁氏五兄弟在溪口村修建城堡、屯兵、练兵,割据一方。村内围在民宅四周的古城墙,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

现存保存较好的几段古城墙,长度有600米左右。大的高2.8米、底厚约2米,小的高约1.5米,厚60厘米左右。明代开始,闽东倭寇泛滥,这些围墙,在历代的抗倭中也起到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也在山洪暴发时兼具防洪作用。

自明代袁氏开始,当地人尚武文化就流行开来,数百年间从未间断,村中至今依然保留有从明代开国留下来的四块练武巨石。大的有三四百斤,小的也有30斤。

明嘉靖年间,当地不少人到南少林拜师学艺,将所学的南拳带回村里教授村民。他们借助溪口古城堡、城墙抵御倭寇,勤加练武保家卫国,保护了袁氏一脉的流传,同时也为抗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后世子孙世代演练南拳传承至今,演化为村民的一项健身活动。农闲时分,村内时常能看到村民舞动南拳的场景。

溪口人不但懂武术,也擅竹编。柘荣篾匠多,在盛产竹子的溪口村,自然随处可见竹编。当地人还创造性地把竹编运用于房屋建造之中。游走于古村,可以发现,许多古民居的墙面竟是以竹篾为骨架。

“祖先用竹编做骨架,涂上拌好的石灰、泥巴、盐巴、糯米,不但结实防风,还可以防过火。”袁良钹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一座古建筑着了火,烧到竹篾墙就灭了,说明祖先发明的这项技术,至今还在保卫着子孙后代。这种竹篾墙也成了溪口村古民居的“标配”。

民国题词今成谜

袁氏宗祠,位于村子的中心。这是一座清代建筑,有二进,面积300多平方米。厅前有古戏台,宗祠内木雕、彩绘精美,屋内采光良好。

宗祠正堂挂着袁氏祖先画像,上方牌匾有“世泽绵长”四个大字,为民国时期政要李宗仁所题,目前原匾已在文物部门收藏。两侧墙上,还有民国高官所题牌匾近十块。按牌匾上所写,应该是纪念这座宗祠、族谱重修。但这里地处偏僻,为何会有这么多政要题词?

据袁良钹介绍,这座宗祠,有许多文物专家、文人前来参观调研,对于这些牌匾的来历,也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袁氏有后人在当时的民国副总统李宗仁秘书团中任职,和李宗仁关系较好,宗祠重修时,李宗仁特地派人送来了牌匾。其他高官一看,纷纷跟着送匾庆祝。

另一种说法是,柘荣溪口与蒋介石家乡宁波奉化溪口同名,这些官员是找错了地方,送错了牌匾。但两个溪口相距甚远,送匾官员也不可能如此疏忽,这一猜测只能当作民间传说。

牌匾的来历,在当地成了迷,也增添了这座百年宗祠的神秘色彩。

村里还有一项习俗,新婚的夫妇,婚礼要设在袁氏祠堂内,在证婚人的主持见证下举行。“这一风俗在溪口已经有几百年了,老人家也不知道具体渊源。”袁良钹说,新人举行婚礼,要筹备酒菜、果蔬、香烛等祭祀礼品来到袁氏祠堂,然后由村中的长者主持婚礼。虽然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盛行新式婚礼,但是溪口村全体村民不论男女、是否外出工作、依然保持在袁氏祠堂举行婚礼,数百年间从未间断。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2-22光泽司前:乡村卫生这样抓
  • 2015-12-21乡村复兴,新旧共生共荣
  • 2015-12-17古田乡村游:搭上开往春天的高速列车
  • 2015-12-16农业部部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工作
  • 2015-12-14首家全国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去农庄网正式上线运营
  • 2015-12-102015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在珠海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