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人物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三个创业故事的背后 ——探析政和石屯现象
2016-01-04 10:52:3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五年间,全镇税收收入从2150万元增长到1亿元;

工业企业数五年间翻了一番,17家规上企业清一色为本土企业;

一个垃圾遍地的小村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华丽变身,成了国家3A级景区;

只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3600亩经济开发区用地的征迁任务——还有600多座坟墓的迁移;

……

在政和县石屯镇,有不少现象让人啧啧称奇。隆冬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倾听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探寻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

从小木匠到企业家

—— 一个草根创业者的故事

李启辉是土生土长的石屯人,他执掌的茗匠工艺礼品有限公司,是“中国竹具工艺城”政和的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也是一家拥有60多项专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产值超3.3亿元。

从一名木匠学徒到一名企业家,李启辉的创业故事里,有太多“不可能”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1994年,李启辉开始学做木工,为了早日出师,他起早贪黑,既当学徒又当杂工,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学有所成。第二年,怀着“日赚10元”的梦想,他办起了“席梦思”加工作坊。“赶上时代了,一张可以卖80元,一天最多卖出了10多张。”

实现了第一个创业目标,李启辉又开始“做梦”:“要是办个工厂,有四五十个工人,那该多好”。 2002年,他和朋友合作创办竹制品厂,从小老板转身当起了“老总”。这一次创业,不仅当年收回投资,还产生了利润。

2011年,李启辉开始了第三次创业——投资“茗匠”新项目。五年过去,“茗匠”资产已过亿,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金字招牌”,产品从原先单一的竹茶盘,延伸到现在的由竹家具、竹茶具等打造而成的竹空间,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

故事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李启辉前两次创业靠的是偶然因素,那么让企业实现质变的第三次创业,则要归功于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

“那时,县、镇两级把竹产业定为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而我们的厂房还是租的。”李启辉介绍,镇领导多次鼓励企业“退镇入园”、做大做强。

就在县、镇两级希望“茗匠”在家“千般好”的同时,南平以外的某地政府也在怂恿“茗匠”出门“价更优”——土地零地价供应、税收予以返还,仅此两项,“茗匠”可节约投资成本1000万多元。

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丰厚的经济诱惑,“茗匠”开始心动。正在“茗匠”择抉之时,石屯镇也在思虑:如果本土企业都不能留在当地做大做强,又何谈让外地企业来此投资兴业?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6-01-01明星投资创业:赵薇成股神 章子怡加入风投机构
  • 2015-12-312015年畅销书单:涂色书热销 创业类书首次入榜
  • 2015-12-30创业大学生的困惑与期待
  • 2015-12-29罗源创业典型建现代农业基地 3000株番茄获丰收
  • 2015-12-29高校毕业生缘何创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