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宣讲,田间地头播文化 2月28日,张博栋赶赴中堡镇,为乡亲们讲了一天的“家文化”。春节过后才半个多月,张博栋已经赶场走了6个乡镇讲了6场课,3月份还要赶赴另外11个乡镇讲课。 张博栋是武平县业余讲师团“家文化”主讲人之一。虽然他只有高中底子,但多年闯荡社会的生活历练,让他具备了基层传播的优势和条件。精美的课件,诙谐幽默的讲解,震撼人心的发问,机智灵活的互动,他的课常常打动听众的心。 2016年,张博栋决心每月跑遍17个乡镇。对于这样耗工费时的业余宣讲活动,他说做家文化网站是传播优秀文化,面对群众传播家文化更是大学问,“希望通过我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孝文化融入百姓心中”。 去年7月以来,武平县扶持组建了一支由民间人士、优秀文化人才、行业专家及热心宣讲的其他人士组成的业余讲师团。这个由200多名群众“唱主角”的业余讲师团,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以及道德文化主题公园、宗祠、学校等民间文化舞台,以“百姓讲、讲百姓、百姓听”等多种形式,有声有色开展宣讲活动。 忙并快乐着,这是业余讲师们的共同感受。十方镇鲜水村文化协管员林琪勋担任村业余讲师团成员后,也变得格外忙碌。他说,他不仅时刻关注着文化公园里的“人流”状况,随时上前搭讪讲解,还能把道德文化墙上的“新二十四孝”图背得滚瓜烂熟。 “重树乡村伦常秩序,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乡亲们听得懂的文化讲解员;而乡村知识分子,无疑是乡村优秀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武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县里组建了县乡村三个层面的业余讲师团,除了在县级开设“梁野讲坛”、经典文献讲读会等“大讲堂”,还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变“大报告”为“小课堂”,将掩映在古典书籍里的传统文化“翻译”过来,讲孝亲、和家、睦邻,讲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把村民变成学习主体。与此同时,开展村民投票评孝亲媳妇、模范公婆、和谐家庭等活动,让文明模范现身说法,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事,教身边的人。 “好人”上榜,春风化雨创新城 说起重树优秀传统文化给乡村带来的变化,鲜水村值得一提。今年2月开春后,鲜水村准备开一条长约1公里的机耕路。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这次开路牵涉10多亩田地的征迁,村干部没费半点口舌,村民林良奎、林良秋等人,不仅主动同意征迁,还帮做其他农户的思想工作。而8年前曾经动议过征迁田地修建这条机耕路,其时干群之间起了冲突,事情就耽搁下来。 村支书林权斌说,原来村里没有建文化公园时,村民乱倒垃圾,千年古榕树下变成了垃圾场;建园后,村民甚至还捐钱请人打扫村子,全村的环境卫生变好了。 村里文艺活动多了。文化协管员林琪勋说,现在村民打发业余时间的方式主要分三类:年轻人组成篮球队健身;老年人主要打门球、乒乓球;女人们则成立业余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村里的孝子也多了起来。林良奎90多岁的母亲长年瘫痪在床,但他们夫妻俩从不厌烦,不仅三餐饭食伺候得很周全,而且只要天气晴好,他们都会用轮椅推着老母亲晒太阳。 村民肖芳莲妯娌曾因两人“竞选”村妇代主任而产生矛盾,两家人变得形同水火。受到孝道文化浸染后,她们渐渐明白了“兄友弟恭”的道理,平日里“有话讲了”,今年正月十五终于又在一起祭祖了。林琪勋说:“这样看着,又像一家人了。” 树文化墙、搞业余宣讲,只是武平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创新实践。近年来,武平县通过宣传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形式,开展道德讲坛、选树道德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引导全民共建“好人之城”,还率先成立县级公民道德协会,全县有173支志愿服务队、7598名志愿者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武平作为龙岩首个“全国文明县城”偏远山区县,“好人”不断涌现,目前共有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2人被评为“省道德模范”,2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和“福建好人榜”,成为名副其实的“好人之城”,有力推进了武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并成为闽西唯一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