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春节期间,我给家里的保姆放假。假期还没过完,她就回来了。一问,是因为丈夫赌博,吵嘴后在村里待不下去了。”提起近些年乡土文化受到的侵蚀,一位研究员代表感受深刻。 随着时代发展,乡村社会受到冲击,问题层层累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农村亟待“旧貌变新颜”。 怎么变? 今年两会提交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送来了春风。在草案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第二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里,有这样的表述:“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 何谓新乡贤文化?“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解释材料”中这样解释:“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培育新乡贤文化,“最关键还在人,还在新乡贤的引领作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代表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