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意见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土豆君”从蔬菜界逆袭,正式以第四大主粮的身份,登上中国人的餐桌。今天的助村就带着大家好好地认识一下它。






省农科院周宁育种基地里有各色杂交选育的土豆新品系。
咨询可联系罗文彬,电话:18950305962。
东南网4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马铃薯俗名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面积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它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其中一条与福建有关,清初的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薯类研究中心的罗文彬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福建省马铃薯属春、秋、冬三作区,以冬季种植为主,是南方冬作马铃薯的优势区和主产区。目前福建的土豆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冬种为主力经济效益最突出
福建省马铃薯种植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每年的10月中旬至第二年1月上旬播种的冬种马铃薯,主要分布在我省的漳州、厦门、泉州、莆田及福州、龙岩的部分县市;二是每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播种的春种马铃薯,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宁德、南平、三明及龙岩、福州等部分县区的内陆地区。此外在部分高海拔地区,每年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种植了少量的秋种马铃薯。
“由于福建的气候特点,我们的马铃薯种植可以进行冬种、春种和秋种等三季种植。特别是冬种面积占到总面积的八成左右,而且效益最好。”罗文彬说道。
据悉,从邻近浙江的福鼎市至比邻广东的诏安县,我省的沿海冬种区具有冬季天然大温室的资源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马铃薯种植成为冬闲田种植品种之一,开始大面积播种推广。
作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马铃薯,福建、广东和广西一般从2月下旬开始应市,3月大量上市,持续上市供应至5月份。
罗文彬介绍说,马铃薯是冷凉作物,性喜凉,在5℃左右开始发芽。当地温超过25℃时块茎膨大缓慢,超过30℃时停止膨大。气温高于30℃时,即开始出现热害。“因此,福建沿海地区的冬季气候条件比较利于马铃薯生产。收获季节正是北方主产区断档期,同时又是开春北方蔬菜市场淡季,因此在鲜食市场上我们省的马铃薯能卖个好价钱。”
特别是闽南一带成立了很多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点,确保了产品的畅销。“从调运种薯、种植生产到鲜薯收购销售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而且精耕细作,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以上,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
龙海辉燕马铃薯合作社的带头人林海燕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受到北方窖藏土豆的冲击,“他们一直在扩种,而且建设地窖进行窖藏,因此对我们的冬种土豆的客观冲击是有的,但是大家信心还是很足的”。
福建的冬种马铃薯最大的特色就是新鲜干净漂亮。林海燕说道:“我们主打精装,土豆收获后进行粗加工,流水线清洗分类包装。从最开始的箩筐装,再发展到袋装,现在我们的土豆已经用箱装了,挺受市场欢迎,因此价格上比那些窖藏土豆还是有优势。”
除了在包装上下功夫,无论是管理还是销售商,福建的马铃薯产业都在想方设法地提高效率。林海燕甚至在广东开设自己的生产基地,“沙地种植土豆品相更好”。
其实,马铃薯的加工产业链条非常庞大复杂,目前的衍生产品就超过1000种。但是跟全国其他地区比起来,福建的劣势也挺明显。
据了解,全国的马铃薯种植分为四大片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福建地貌特点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从成本考虑,很难吸引深加工企业入驻。”罗文彬说道。
因此,我省的马铃薯产业主打春季的鲜食市场。为使我省马铃薯能在开春北方蔬菜市场淡季时上市,我省近年来一直推广播收期调控技术,种植早熟品种、采用覆盖薄膜等措施,使冬种马铃薯能在价格最优的2月下旬至4月收获上市。
对于福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罗文彬表示,冬作区的种植是一个方向,而且相对其他冬作作物而言,种植的难度不大,效益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省的马铃薯冬种还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特别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农民的认识问题。”
而在闽东山区的春种、秋种区,主要以当地高山品种种植为主。“像周宁、寿宁一带有马铃薯的食用习惯,当地出品的马铃薯黏性大,风味独特。由于是中晚熟品种,这些地方收获期恰恰和北方主产地重合,因此主打本地市场,即使有外销的也是在外发展的当地人需求。”
特色作突破口产业潜力待挖掘
那么,福建的马铃薯产业该怎么发展?
特色应当作为突破口,无论是福建当地高山品种的独特风味,还是马铃薯的一些特性,都为福建的马铃薯产业不走寻常路提供了条件。
罗文彬介绍,目前我省的马铃薯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蔬菜用,主要品种是费乌瑞它、中薯3号、兴佳2号、希森3号和闽薯1号等;其次是偏远山区种植用于饲料的老品种,如德友1号、克新3号等。
土豆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披着土黄色或浅黄色的外衣,外表坑坑洼洼,卖相很不起眼。其实灰头土脸的“土豆君”也可以化“彩妆”。在省农科院周宁薯类育种基地,研究团队就已经选育杂交出了不少马铃薯新品系。
这些新品种最大的特色就是五颜六色,不仅外表可以穿上花衣裳,而且内里的肉也是颜色缤纷。你一定没有见过黄皮、黑皮甚至红皮的土豆,切开后紫色、红色、白色、黄色的肉也让人大开眼界。
据了解,“彩色土豆”并不是转基因产品,也不是添加色素形成的不健康食品,而是土豆的稀有品种。因为彩色土豆内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花青素使土豆展现出不同的颜色。从种植条件和难度看,这些新品种和普通土豆没什么区别。
“即使普通品种,每一个土豆都有不同的形状,外皮也是千奇百怪。只要有心,即使福建没有拿土豆当主食的习惯,土豆做菜的潜力也很大。”罗文彬觉得,福建的马铃薯产业需要拓宽思路。
大家都不知道的是,马铃薯是长日照作物,需要充分的光照。“因此冬作区的马铃薯一般不见花,而春秋种区完全可以满足开花的条件。而且马铃薯的花朵艳丽,花期有一个月,可以开发观赏市场。”
开设土豆农庄进行特色营销,加入休闲旅游元素,福建的马铃薯产业另辟蹊径完全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