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外要有产业,内要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促发展。但是,如何避免政府过多地对贫困户指手画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按照主观想法为他们设计脱贫方案?这一点,应引起重视。如果贫困户与政府在这方面难以“情投意合”,反而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扶贫产业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的问题,甚至“一城一地”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要扶到点上、根上,并非易事。我省的大多数贫困地域不是“块状”分布,而是“点状”分布,这更需要我们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扶贫产业。 因地制宜,需要根据贫困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潜能和群众意愿等因素,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转则转,引入接地气的产业。松溪县的扶贫产业在特色上做足文章,招沙甲蜂蜜、蜂斗菜、环保饭盒、松溪月嫂等并非“高大上”的项目,但确实是切合实际的发展好点子,贫困户参与热情高,有发展后劲,提高了扶贫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扶贫产业项目还必须有新载体,注重发挥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贫困户自身与项目对接,没有技术、信息、资金等优势,很容易无疾而终。探索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保底价收购、实行入股分红等方式,可破解“生产容易销售难、增产容易增收难”等问题,让贫困户有更稳定的收入保障。松溪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并取得实效,可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