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致富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畲乡小沧,给你美丽给你富
2016-09-03 09:46: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9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林冰 邱仁松 实习生 李心玫)

连江县小沧乡,畲山湖镶嵌在群山万绿之中,1000多公顷湖面湖光潋滟。这里森林覆盖率90%,素有“福州绿色宝库”美誉。“青山绿水是我们的生命,也是我们的财富,给畲乡发展带来新机遇。”乡党委书记郑德理说。

小沧乡位于连江县西北部,是全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乡,总人口4000多人。此前,山高村偏,畜禽养殖是多数村民的增收手段。但环境污染了,村民并没尝到甜头,省定贫困乡的帽子让大家抬不起头。2000年,敖江被列为福州市第二水源地,位于敖江上游小沧乡开始艰难转型。

为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畲乡因地制宜,加强文化建设。一些村里建起文化民俗馆和畲族文化长廊,打造“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拍摄《凤凰的故乡》音乐片,编写山水畲乡宣传画册,让美丽小沧的意识入脑入心。

“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她这么美,破坏于心何忍?”小沧乡樟后村护林员洪善财说,他和4名护林员守护着村里2.7万亩森林,虽然每月只有900元工资,但他义无反顾。“以前是一纸禁令,大家不敢砍树,经文化熏陶,现在大家不愿砍树。”

人人参与生态建设,小沧绿色建设蹄疾步稳。乡里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人工湿地14座、水库沿岸隔离墙2500米、绿化隔离带1500米,各村建成垃圾转运点20多处,配备垃圾运输车7辆。经10多年努力,小沧乡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乡,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的82.7%上升到现在的90%,山仔水库常年保持二类水质标准。“有了青山绿水,山仔水库向福州日供45万吨清水。”郑德理说。

同时,生态也在改变着小山村。在樟后村,有1亩多稻田,长的不是禾苗,而是芦苇和美人蕉。村主任洪春养说,这是为了净化生活污水而设计的立体化人工湿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过滤后,由管道送往人工湿地二次净化,净化后的水可达二级饮用水标准。

郑德理说,这些基础设施的运营都依赖于生态补偿,乡里每年有生态补偿金约200万元,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实现良性循环。

有了好生态,村民们改变了发展方式,向“绿色银行”取款。樟后村村民曾禄斌流转100多亩土地,发展生态蔬菜种植项目,在福州开设一家直营店,日供1000多公斤蔬菜,供不应求。“有四五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既有工资收入,还有租金收入,年收达3万多元。”曾禄斌说。东风村依托福州一家农业开发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油茶项目,规模已达2000多亩,公司将统一收购,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郑德理说,生态也生“金”,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多元,同比增长19.5%,贫困乡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小沧乡还将对接贵安温泉文化旅游新城,发展生态休闲产业。

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感言

洪春来(连江小沧乡樟后村老支书):我今年69岁,见证了樟后村的变化。现在,村里有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还有保洁员,村民环保意识也增强了,环境好了,住着舒心多了。村里的竹林面积扩大到1万多亩,毛竹销售上网,村民收入增加。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