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旅游> 旅游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南洋老侨宅 家乡新名片
2016-09-09 08:55:56 卞军凯 林剑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邢晓宇 我来说两句
莆田涵江区东大村的老侨宅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法宝。
 

东南网9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文/图)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外打拼的华侨回家乡建起了一栋栋南洋风情的侨宅,让东大村获得了“小南洋”的美誉。

如今,东大村将它们当作最珍贵的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在老侨宅周围营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并且挖掘老侨宅背后埋藏的华侨打拼故事,让这些接近百岁的老侨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梳洗”一新迎游客

一座大宅门,三面建筑、一面墙,房屋主体结构是东南亚风味,建筑外表下的装饰和雕花却又充满了中华传统元素。站在院落中,这种中西合璧的视觉冲击,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带回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座大宅是位于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的文德楼,始建于1932年,系华侨姚文德及其5个兄弟出资合建,出自美国建筑设计师之手。东大村村委会主任姚国强告诉记者,像文德楼一样的特色民居,东大村一共有38处。

厝利楼、碟楼、姚五哥六角亭、120间厝……漫步东大村,每隔几步就能看到一栋老侨宅,房前屋后收拾得十分干净利落,让人不由得想进去探索一番。几年前,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维护不当等原因,这些老侨宅基本都是一副破落景象。

“近几年,东大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和莆田市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我们在做规划时发现,原来这些老房子是别人没有的独特财富,可以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珍贵文化资源,所以赶紧保护起来。”姚国强说,现在几栋重点古民居都“梳洗”一新,而且增加了解说牌匾、规划了参观线路,让慕名而来的游客耳目一新。

“梳妆打扮”后的老侨宅光彩照人,负责照看并居住其中的村民也纷纷出力保护这份“高颜值”。记者在古色古香的120间厝看到,现存的几十间大屋毫无破败现象,墙上没有蜘蛛网、门窗不见灰尘、地面干干净净。“我每天都要打扫一遍。”68岁的黄大妹是唯一常年住在这座大宅里的人。她说,过去这里冷冷清清,如今周末来参观古宅的人络绎不绝,正月里更是天天有人来。

讲述房屋背后的故事

与莆田当地传统风格的红砖建筑不同,东大村的老侨宅大量运用了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这些材料无法自己生产,全靠从海外运回来,也因此给这些老侨宅留下了丰富的故事。

以文德楼为例,据村民介绍,当年是用容量为100公斤的木桶将水泥从南洋运来,在涵江区三江口码头下船后再搬运到东大村修筑文德楼。姚五哥六角亭也是如此,这座建筑经历了两次建造,第一次用料和建筑工艺比较粗糙。两年后,房主的侄子从南洋拨来巨款,将大厝重新翻建,用材更好、工艺更精,还请了国外两位设计师“打擂台”,选择其中较优的设计方案。厝利楼、丰隆大厝、碟楼等建筑,也都有类似的经历。

“这些宏伟的大厝、大宅,无不凝聚着华侨的心血,是他们下南洋艰苦打拼的见证。”东大村党支部书记康宗龙感慨地说,老侨宅的主人们刚刚下南洋时由于没有资金、没有手艺,都只能从做苦力开始,一点一滴地打拼,最后才建起这些侨宅来。比如,丰隆大厝的主人姚丰隆,下南洋后从拉黄包车开始,渐渐开起了自行车修理铺、汽车修配公司,一直到现在的万丰隆公司;厝利楼的主人郭厝利也是从自行车修理铺起家,一步步打拼出万裕隆公司的事业。

“有的华侨回到家乡后,仍然保持着打拼的劲头。”姚国强介绍说,建造姚五哥六角亭的五哥回乡后,背起锄头奔向了一片荒山,经过几年筚路蓝缕,硬是开荒种出几百亩龙眼树林,后来全部交给了村里,造福当地百姓。

“这种吃苦耐劳的打拼精神是我们侨乡的文化内涵,并将继续延续下去。”姚国强说,这些打拼故事都写在了每一栋老侨宅的解说牌匾里,向游客讲述房屋背后的故事。

开发与保护并举

倚靠村旁缓缓流淌的蒜溪,东大村兴建了滨水绿道景观带和水岸公园,为城市居民营造出一个戏水、垂钓、漫步、休闲的场所,并准备把乡村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然而,面对乡村旅游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东大村如何脱颖而出?

“38座老侨宅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姚国强介绍说,东大村在推进蒜溪片区景观综合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原生态建筑、侨乡文化的长期保护,目前已对6座老侨宅和10多处百年历史的庵庙及一棵千年的“神树”实施了原生态保护修缮,并规划出老侨宅旅游路线,争取让游客既能在滨水景观中放松,又能在老侨宅中感受侨乡文化。

努力守护好这些老侨宅,渐渐成为东大村村民的共识,一些村民甚至放弃了自身的利益。“征地在农村是老大难问题。村里要修一条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总长2公里,需要征地50亩左右,涉及80多户村民。”村支书康宗龙介绍说,就在村两委想方设法准备征地方案的时候,80多户村民中的党员首先站了出来,主动腾出农地,而且补偿款一分不要,其他村民见到这种情况,也纷纷响应。

目前,东大村正在完善道路、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并准备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文化机构,通过设立油画艺术创作基地等方式,在老侨宅周围打造旅游产业链。

焕发新生的老侨宅正吸引着各方游客纷至沓来。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了一对情侣。时近中午,虽然烈日当头,但他们依然在一栋栋老侨宅中流连忘返。“虽然家就在附近,但我们不知道这里还有这样好看的老房子,以后会多带朋友来看看。”他们说。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