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公益> 扶贫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四川广安隘口村“第一书记”向常中唱好“教育扶贫经”
2017-02-21 10:45: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图为“背包书记”向常中在群众家“踩门槛”了解村情

四川新闻网成都2月20日讯(记者 陈淋)向常中是四川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省教育厅主任科员。2016年10月,他受组织选派担任省级贫困村——广安市武胜县白坪乡隘口村的“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深怀着对土地的热爱,为了父老乡亲的“隘口梦”,向常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关爱乡亲扶贫解困、发展产业致富增收、引导群众感恩自强,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自主奔康的特色发展之路。

怀真心 暖民心——用心关心人更能鼓舞人

“山连山,山套山,套出一个隘口山”。隘口村位于武胜县白坪乡东部,由于交通薄弱、信息闭塞,加之缺产业、缺技术,这里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基础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社会文体活动几乎为零。摆脱贫困的窘迫,走出致富的路子,成为每一位村民的隘口梦。

向常中是隘口村的第6位“第一书记”。由于工作或个人原因,此前的“第一书记”任职时间都不长,在村上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办公地点都没有,而是租借闲置的村小当作活动室。得知同事帮忙打听来的村子情况,向常中没有犹豫,抓起一个背包、一个记事本,再带点简单的生活用品,就奔到了隘口村。

初到村时,当地老百姓以为他也是来“镀镀金”的。但与村民交谈时,向常中看到了贫困,也看到了这片土地深藏的潜力,更看到了群众眼神中满满的对脱贫致富的渴望。他坚定地对乡亲们说:“隘口不富,我不走!”很快,他在村上清理了一个杂物间,用几个木板就地搭起一个“床”,再找来小学废弃的书桌当作办公桌……向常中就这样当起了“背包书记”。

搞好农村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摸清村情。到村第二天,向常中就挎着背包到群众家中“踩门槛”。六社的贫困户赵子云家里养了30多只土鸡,平时靠卖鸡蛋维持生计。赵子云怯怯地告诉向常中,由于连天下雨,鸡蛋卖不出去。看到赵子云花白的头发在风中吹动,向常中不由得想起农村家中的母亲,心中更感忐忑焦灼。情急之下,他想起在广安搞餐饮的同学,便马上电话联系,将鸡蛋销路敲定,并达成了土鸡和土鸡蛋保护价的认购意向。

在走访村民过程中,向常中还发现,一些贫困户穷得真是“家徒四壁”:没有像样的床和棉被,衣衫褴褛,一些小孩大冬天甚至还打着赤脚。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边向厅领导请求支援,一边在微信上组织捐赠过冬棉衣棉被。他所发布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引起强烈反响,捐赠信息被爱心接力转发了200多次。同时,通过厅里的组织、朋友的捐赠,共收到各类衣物、棉被8000多件,价值1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隘口村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的问题。

图为向常中带贺晶晶及其祖父启程到华西医院前,三人在村委会门前留影

10岁的贺晶晶(化名)是个聋哑女孩,她还在襁褓中时意外摔倒,导致聋哑。因为孩子残疾、家庭贫困,小晶晶的父母离家出走多年,她由同是贫困户的祖父贺茂清监护。向常中得知这一情况,便向身为医生的妻子求助。经过多方寻求,他终于为小晶晶终于打听到,华西医院有一个针对后天致聋的人工耳蜗植入项目,而且,妻子师妹的一位导师正是参与该项目的耳鼻喉科医生。如果手术成功,小晶晶就能够听到声音、开口说话,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读书写字,上学成才。贺茂清得知此事,重新燃起了救治小孙女的希望。向常中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挎起已经磨损的背包,带着贺茂清和小晶晶奔赴成都,登门拜访这位耳鼻喉科的医学导师,希望为小晶晶实施耳蜗植入手术。可惜此时,医院该项项目已经结束。刚刚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但向常中没有灰心,而是一次次守在这位医生的门口,诚恳地求助。医生深受感动,终于答应先帮小晶晶进行前期听力筛查和手术条件评估,并表示,一旦有项目名额,就优先给她做手术。

冬去春来,“背包书记”穿梭在田间地头,哪家乡亲反映困难,他就往哪家去。这可不是“镀镀金”,而是为村民奔走得满身灰土了。隘口村的群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6年12月,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隘口村正式摘下了贫困帽。2017年鸡年春节前夕,村上筹备脱贫奔康文艺汇演活动时,村民自发来会场帮忙,有的挂灯笼,有的搭舞台。贫困户王德付还主动要求上台,演唱自编的《隘口感恩歌》,用歌声表达贫困群众的感恩之情。

“背包书记”的工作终于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向常中激动地登台“献丑”,大跳广场舞。台下的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大声喝彩……

群众也是可亲可爱的,也是朴实朴素的。他们关心的就是与生活相关的息息小事。但微芥小事,俱关民生。向常中始终饱含着对群众的深情厚谊,把困难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的第一位,怀着真心温暖民心,努力把工作做到了最深、最实、最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心中,也让群众把对干部的信任转化为对党和政府的浓浓感恩。

图为隘口村群众自发挂灯笼、搭舞台

倾真情 融村情——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文明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教育人,向常中深知,扶贫先扶智,教育拔穷根。他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积极创新思路举措,走出了文化扶贫、智力扶贫之路。

“隘口妹儿坐歌堂,隘口过年吃庖汤。隘口苦井变甘泉,隘口大道连小康”、“爱在隘口,阳光风雨后;爱在隘口,追梦不回头;爱在隘口,人勤春就早;爱在隘口,天长地更久”……在建成隘口村村史馆的基础上,向常中发挥个人文学特长,创作了村歌《爱在隘口》,并邀请到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谱曲、青年歌唱家演唱并录制音频。他还组织举办了“隘口夜校”,在夜校上,亲自教唱村歌。传唱村歌,点燃了建强乡村精神文明的“又一把火”。在他看来,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首先来源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子有奔头、有盼头。现在,村歌已被当地许多群众设成了手机铃声,成为具有隘口特色的文化标签,充分激发展示了干部群众的自我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同时,向常中充分利用教育行业资源,在隘口村建成了两处3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并多方协调乐器设备,发动村里文艺能人成立了村乐队,并将村歌编成了广场舞。现在,隘口的老百姓也像城里人一样,每天晚上都在文化广场跳起“坝坝舞”。

图为隘口村筹办脱贫文艺汇演,向常中登台表演广场舞

“小康社会,是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全面小康。通过健康文化的滋养,能够帮助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向常中如是说。

建村史馆、写村歌、跳广场舞……向常中一发不可收拾,在贫困村率先设计了“村徽”、“村旗”,接连创作了《隘口诗》、《隘口赋》。他还创办了微信公众号“隘口放歌”,设置“隘口村人”、“隘口村情”、“隘口村事”等栏目,自己又当主编又当记者,已连续采编信息30余条,积累粉丝近千人。如今,“隘口放歌”微信公众号成为了展示宣传隘口精准脱贫奔康的重要窗口,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进一步凝聚干部群众自主脱贫、奋力奔康的精神力量,新年前夕,向常中开展了“隘口好人”和“隘口致富能手”评选活动。经调查摸底、民意测评、民主讨论、公告公示等程序,评选了好公婆、好儿媳、好女婿、好妯娌、好夫妻、好儿女、好邻居、好兄弟、好业主、好干部等“十佳好人”,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进一步激励全村群众不等不靠、感恩自强,积极为建设和谐美丽新隘口贡献力量。

为深切缅怀纪念邓小平同志,他又提议开展“植树节”活动,最近,向常中正组织村上与白坪乡4所中小学联合开展“为小平故里栽种爱心树”活动,在村内公路沿线种植“教育林”,打造建设优美的乡村环境。同时,他还积极协调,将隘口村建成白坪乡中小学课外实践基地,本人也被聘为4所学校的客座辅导教师,为中小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高考形势分析和劳动技能培训等。

图为向常中和村民商量建养猪场

出真招 见真效——省级贫困村变身省级示范村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找项目。脱贫攻坚,关键还是抓产业、抓项目。带领乡亲脱贫奔康,是向常中作为“第一书记”的头等大事。

隘口村之所以得名“隘口”,就是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修好路,就走实了脱贫的第一步。但是,山村修路不是一句话,要的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俗话说,“一米公路一两金”。向常中没有退缩,而是“小书记撬动大系统”,积极争取结对联系的省教育厅和民盟省委支持,反复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项目,共协调投入260多万元,修建通村通社路、便民路,打通了通村、通社、通户路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网格状交通格局,为经济结构转型和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同时,他积极与重庆商会协调联系,引进业主蒋先海等能人乡友,成立四川大地康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流转土地600多亩,发展优质柠檬和晚熟柑橘,并研发柠檬茶、柠檬干、柠檬花蜜等特色保健品,形成了完整的柠檬产业链。返乡创业的蒋先海还被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

由于起步较晚,周边的村都通了光纤,隘口村却还靠无线网卡勉强上网,极为不便。但光纤的基建成本大,迟迟没有投入。向常中又使出了“拼命三郎”的韧劲,每天背着包跑到白坪乡电信部门去“游说”。经过软磨硬泡,电信部门了解到了隘口村的具体情况,决定为其铺设光纤。2016年12月底,隘口村终于实现了光纤进村、宽带入户,村上50多户村民安起了宽带,全村实现了“快生活”。

修公路、搞产业、建网络……在向常中的带领下,隘口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户收入稳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推动了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贫困后进村向生态新农村转变。去年底,隘口村代表武胜县高标准通过了省级脱贫检查专项验收。今年1月,省旅发委、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联合发文,表彰命名了包括隘口在内的全省199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隘口村,这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已华丽变身为省级示范村,插上了乘风腾飞的翅膀。

图为向常中和村民沟通发展生态垂钓

但是,向常中并不满足。立足区位优势、发掘民俗文化,利用地理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熟,举办脱贫奔康文艺汇演暨乡村旅游推介会的想法应运而生。“这既能让全村老百姓过一个文化年,还可以响亮打出隘口的乡村旅游名片,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造势助威”。

筹备节目、邀请领导、设计流程……从桌椅摆放到舞台布景,每一个细节他都反复推敲、力求完美。经过忙碌紧张的艰辛筹备,隘口村脱贫文艺汇演暨乡村推介会于2017年1月19日在隘口院子文化广场如期举行。活动以文艺汇演和旅游推介为主题,邀请了省教育厅、民盟省委领导出席指导,白坪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为隘口村发展旅游站台“吆喝”,聘请《爱在隘口》的演唱者——四川音乐学院歌唱家任娟担任乡村旅游形象大使,四川新闻网、省教育导报、广安日报等主流媒体竞相宣传报道。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精心筑巢,引凤来栖。文艺汇演活动吸引了多家企业到村考察,隘口村已与成都宜家泡菜公司达成意向,拟在村建设“生态豆苗菜”生产线,着力发展川东泡菜产业。目前,向常中正协调四川旅游学院科学制定乡村旅游规划,筹建“爱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爱口”商标,喊响“爱上您的嘴”广告语,打造推出“爱口菜”等具有隘口特色的生态农产品,进一步实现经济造血、产业腾飞。

梦想是用来实现的,而不是用来憧憬的。梦想一天没有实现,人们将永不停步。怀揣着脱贫奔康的隘口梦,“背包书记”向常中正撸起袖子、甩起膀子、迈起步子,朝着既定的目标,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