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文化> 文化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永春科举第一村的家教法
2017-03-28 09:05: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村民在参观埔头村史馆。

开展永春民俗文化表演——藤牌武术。

家家户户亮家训。

东南网3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施由森 文/图)一个不大的家族,从元末明初肇基以来,在明清时期英才辈出,科第联登,纬武经文,先后出过武进士2名、文举人8名、武举人20名、副榜举人1名,而贡生、秀才不胜枚举。 在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叔侄进士”“十二世书香”“一门八举人”“一门四教谕”“兄弟同科同榜分中文武举人第五名”诸盛事,被称为“永春科举第一村”。此地就是位于千年古郡永春县的五里街镇埔头村,其中尤以林氏家族称雄,素有“桃谷望族”之称。

仁义立家风

从永春县城向西北方向行两公里左右,即到达埔头村。这里地势平缓,一条溪流从村中缓缓穿过,数十株上百年的参天大树点缀村间,百来户人家散落四周。虽靠近县城,却没有嘈杂,有的只是乡村的宁静、自然。

“埔头村古称遐龄,因地处五里长街商铺起始段,故后来人改称为埔头。”当地村民林章龙对于村里的历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翻开《林氏族谱》可知,埔头村林氏一族于元末明初肇基于遐龄,多代单传,至四代出二子,分二房。“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受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三世祖即为二子取‘仁’房和‘义’房。”林章龙说,取这两个字,也代表着家族的愿望,那就是要以“仁义”作为家训,让后代子孙铭记,做到“有宽惠善良的德行,只做合宜及正道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子“义”房夫妻俩早亡,其子女尚年幼。原本兄弟已经分家,养育侄儿成长并非兄长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看到与自己流着同样血脉的侄亲遭遇这份变故,身为老大的大房不仅将其抚养长大,最后还将自己的家产分一半给侄子,帮助他起家、发展。

散财济国

铺头村的树南山庄,为林光挺于1937年建造,“树南山庄”四字由当时的抗日名将蒋光鼐题写。林光挺(1880年—1940年)字拔孝,号树南,幼时随父南渡马来亚瓜拉庇劳谋生。他胼手胝足,为当地的垦植业作出卓著贡献,深得当时森美兰王室的信任和器重,获赐“宝星勋章”。王室元首端姑莫哈末委任他为“挂砂人”,有权代为签署及处理一些文件。

1909年春,孙中山和黄兴到瓜拉庇劳开展活动,因自小受家风祖训的影响,林光挺于此时加入同盟会,成为当地的重要骨干,为孙中山历次革命捐输经费。1924年孙中山特赠他二等嘉禾奖章,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特授他一等勋章。抗战期间,他又倾其财力,积极捐资援助祖国抗战及赈灾事业,并担任瓜拉庇劳华侨筹赈兵灾难民会会长。

林光挺性格豪爽刚直,在编于1923年的《南洋名人集传》中就有专文记载其“生性任侠慷慨,为时所推”。据永春县五里街镇副镇长谢永宁介绍,对于侨居地和祖国、家乡的慈善、公益、教育等事业,林光挺也是不遗余力,曾在家乡永春埔头捐资创办养贤小学。

1939年,林光挺六十寿辰及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时,中国政界名流题赠颇多,其中周恩来题词“散财济国,仁被遐方,允矣眉寿,俪福永康”,孙科题赠贺诗“聚财能散只为公,磊落襟怀孰与同。四秩婚辰六秩寿,双修福慧著家风”。

1940年3月,林光挺病逝于马来亚瓜拉庇劳,临终前犹以抗战为念,遗言丧事从简,节约国币千元助赈。为此,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赠挽轴“尽忠祖国”,当时在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题赠挽轴“星殒天南”。

薪火相传

在林氏子孙中,还不能不提曾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的林青山。

林青山1891年出生于埔头村,号云樵,1908年南渡新加坡,经侨领丘怡领介绍加入同盟会,曾晋谒孙中山先生。他先后在东南亚各国参与办报,孙中山分别为《益群日报》《苏岛日报》题赠“公理日彰”“南天一铎”匾额。1930年,林青山应侨商胡文虎之邀,在汕头筹办《星华日报》。“九一八”事变后,在南洋积极宣传反蒋抗日思想。解放后,林青山曾任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福州市侨委募捐委员会主任。

1950年,林青山卖掉在南洋的橡胶园,向国家捐献300多万元。迁居上海后,林青山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并为两岸的统一大业做过不少工作。1956年,被选为全国归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到北京出席全国侨务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林氏家族在埔头肇基几百年来,除了林光挺、林青山外,林氏子孙中还有许多人以毕生努力践行林氏家训。谢永宁说,比如还有永春白鹤拳著名拳师林宝山,他在抗日期间组织抗敌大刀后援队,后来又将治疗大面积烧伤烫伤的海狗保命油秘方无偿捐献给福州军区,“他们一代代将‘仁义’这一祖训薪火相传”。

“向善”效应

在埔头村中心有一栋刚刚改造完成的古厝,村民常带着孩子到这里休闲娱乐。特别是一到了节假日,就更热闹了。“这里不只是休闲区,还有展示教育的功能。”谢永宁说,为更好地传播“仁义”祖训,今年埔头村还结合“美丽乡村·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挖掘村里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将一些古宅改造为村史馆、国学堂,丰富充实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在改造后的乡村文化广场内,展示了村里不同姓氏的族训、家训,引导村民向上向善。谢永宁说,当地结合文化广场建设,新建了“仁义遐龄”等主题文化墙,将历代优秀乡贤光辉事迹、身边凡人善举都上墙集中展示。

与此同时,埔头村还运用小品、高甲小戏、三句半等村民听得懂、容易记的形式,精心创作富有“家常味”“泥土气”的文艺小品,将其常态性搬上舞台,寓教于乐、化俗为雅,将祖训的种子“种”入百姓心田,形成崇尚文明、践行文明的新风尚。

“通过乡村文化广场的建设,我们努力将一个家族的祖训扩展到一个村的民风。” 谢永宁希望以此引领一个村的“民魂”建设,从而培育出更多重仁好义的时代典型。

村民老林带着5岁孙子,在乡村文化广场看文化墙。他高兴地说,这个文化广场很有意义,可以让后代了解到祖辈的故事,让仁义之风不仅世代相传,而且能够传播四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